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同样是臣夺君权,为何没有背负骂名?
赵匡胤,皇帝,宋朝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同样是臣夺君权,为何没有背负骂名?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虽然我们习惯以成败论英雄,但赵匡胤登基之后,文治武功都可圈可点,这也是他没有被指责的一个原因。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尚且还被指责杀害手足。赵匡胤之所以没有被指责,肯定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时代背景冲淡了赵匡胤夺权的阴影
在宋朝前面五十多年的时间里,政权更迭频繁。经常发生武将夺权篡位的现象,大家的理念也是“天子宁有种也,兵强马壮者为之耳”。这就无疑冲淡了赵匡胤夺权的阴影,对方只是一个7岁的小皇上,不夺权都对不起自己。即使赵匡胤不出手,也会有其他将领出手,这是当时的形势如此。所以后世对赵匡胤的所作所为,也就显得格外宽容。
对前朝皇室优待
李世民登基之后,杀了哥哥弟弟还不算完,还把自己的侄子杀害。即使英明如隋文帝,登基之后,也几乎把北周的皇室屠戮一空。赵匡胤在夺权的过程中,除了几个拼死反抗的被杀之外,其他人都是安然无恙,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奇迹。对待前朝的皇室,赵匡胤没有明里暗里下毒手,反而保证了他们优渥的生活。而且命令自己的子孙后代,要善待柴氏子孙。在《水浒传》中,小旋风柴荣还有赵匡胤颁发的丹书铁券。遍观史册,是非常少见的仁慈君主了。
赵匡胤登基后大有作为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可见后世对宋太祖是非常推崇的,把他放在了和秦始皇、汉武帝一样的位置。赵匡胤登基之后,也是大有作为。他励精图治,为实现大一统打下了雏形,先后消灭了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而且他也曾试图收复北汉和幽云十六州,虽然没有成功,但也算是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此外,他坚持的“不加农田之赋”、善待士大夫,极大地促进了民间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的繁荣,许多名传千古的文人墨客,都产生在北宋时期。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杯酒释兵权”后,武将的势力被大幅削弱,文官的地位得到加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动乱的产生,“刑不上大夫”、“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些举措的实施,是非常受读书人和士大夫阶层的欢迎的,在宋朝当官也是最舒服的。而且历史也好,故事也罢,都是读书人写出来的。赵匡胤善待天下读书人,他们自然不会说他的坏话。
像后世的雍正皇帝,虽然为政勤勉,但他坚持“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这些政策就触动了官绅的利益,所以后世就流传着许多关于雍正的黑料。甚至就在雍正当权的时候,他本人也不得不亲自写下《大义觉迷录》来为自己辩解,这就是得罪读书人带来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赵匡胤之所以夺权而没被指责,是和当初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而且赵匡胤登基之后,善待前朝皇室,文治武功可圈可点,把天下读书人的心都笼络了。这些措施,就使得赵匡胤的评价一直很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国历史有个东西很重要,就是“民意”,不符合民意的,都会被骂得很惨,这其中的“民”不是指平民,而是识字阶层,也是既得利益阶层。
他们不会管谁当皇帝,只会看重自己的利益,利益受损他们就会编排各种故事开骂,皇权和既得利益阶层的冲突,会导致皇帝被各种抹黑,但是皇帝要有所作为,就得从这帮所谓的“民”口中夺取利益。
例如英明神武的隋帝杨广,他20多岁就领大军统一全国,击败太子杨勇夺取帝位,修建各种大工程,三征高句丽,每一件放在其它皇帝身上,都值得吹嘘一辈子,可是他却成了昏君,因为他一直在有意的削弱关陇贵族和山东士族等大族,所以杨广被强大的“民意”群起而攻之,隋末没有农民起义,十八路诸侯都是士族。
还有一个就是明朝,明朝朱元璋纯粹是贫民出身,他直接对抗既得利益阶层,各种残酷刑法直接冲着官僚制定,导致明朝所有皇帝被各种小故事抹黑。可惜明朝最后还是被官僚阶层掌控了,皇帝成了皇宫里面的摆设,最后三个皇帝,两个死得不明不白,最后一个自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首先要澄清一点,赵匡胤可从来没有承认自己是君臣夺权,黄袍加身在明白人眼里实质就是为篡权而演的戏,但是对外宣扬黄袍加身和直接武力夺权差别是很大的。这种手段给众人一种众望所归的感觉,可能让不明就里的人认为并不是他本人的想法,而是众人的主意。正所谓,法不责众,别人的问题又怎么能让赵匡胤背呢,也许人家也还是受害者呢。所以,舆论宣传迷糊了外人,减弱了君臣夺权的不良影响。
二,正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赵匡胤夺权之前,天下大乱,五代更迭,军头谋朝篡位已上演多场,百姓早已民不聊生叫苦不迭,民众热切期望有人能够结束纷乱,过上太平日子。而少主年幼,难担重任。赵得权后不负众望,统一天下,施恩于民。百姓不歌颂赵就不错了,又怎么会去骂赵呢。至于赵得大位是否合法,这些宫廷秘事又跟老百姓多大关系呢,至多当做茶余饭后的闲谈罢了。
三,善待旧人。宋前君臣夺权后多杀旧主,而赵却封赏。想必旧主一众失势正在担忧性命不保时,赵却不但不杀还大赏他们,让他们时代富贵衣食无忧,自然而然地也就减弱的旧势利对他的仇恨。
四,提高文人地位。赵普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在汲取唐末以来天下乱之根源,宋朝减弱了军官的地位,提高的文人大夫的话语权,积极发展,从而宋朝的文化经济都达到一个巅峰。一边做着官一边喝着小酒吟着诗词练着书法,生活多惬意,这时候谁还记得什么少主。而前朝时东征西战,苦日子不少,没受到多少恩惠。况且,郭威柴荣的位子也是抢来的,后代又被别人抢了,也算是因果吧。既然写史的文人都不说他坏了,别人再说,现在又有谁知道呢?
因此,综合了时势、政治宣传、安抚工作和后期治理效果等因素,赵的不良影响已经大大减弱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骂的就更少了。
上一篇:为什么地球要转?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