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慈禧当初为何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对11个国家宣战,大家怎么看?
义和团,慈禧,光绪慈禧当初为何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对11个国家宣战,大家怎么看?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如此一来,这便给了慈禧太后一种错觉,她认为义和团有能力抵抗洋人。再者,以刚毅为代表的几位愚昧大臣,他们大势宣扬义和团团员“天生神力”“刀枪不入”能够帮助大清驱赶洋人。而慈禧早就想教训洋人,在这些大臣的怂恿之下自信倍增,最终毅然决然地向十一国开战。
结语:
慈禧不计后果地向十一国宣战,反应出了她自私的权力欲。除此之外也看出了慈禧作为女人一面的感性。洋人对于她来讲,是国仇也是家恨,一方面在这四十多年中逼迫大清签订了无数耻辱条约,另一方面又在早年让她的丈夫咸丰帝在慌乱和悲愤当中离世。
旧时楼台月,坚持原创,欢迎关注。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倘若大家有百度过老佛爷的《宣战招书》的话,一定会被里面正气凛然的话语感染得热血腾腾。单纯从文学的角度而言,这份《宣战诏书》,有理有据,放到今天而言,都可以令人击节赞叹。
《诏书》先交代了义和团为什么要杀教民、烧教堂,这是因为从道光要战争开始,列强对中国的入侵所带来的灾难,紧接着交代了为什么大清要宣战,这是为了保护人民,以酬拳民赤子之心,最后就表达了十分坚决的立场,即:
无论我国忠信甲胄,礼义干橹 ,人人敢死 , 既土地广有二十余省 ,人 民多至四百余 兆,何难翦彼凶焰。
但通篇文字读下来其实是一篇中国式的战斗檄文,宣扬自己发动战争的正义性,并没有具体地说要向哪个国家宣战。前文表面战斗决心的是下面这一句:
朕今涕泪以告先庙 ,慷慨以誓师徒 ,与其苟且图存 ,贻羞万口,孰若大张挞伐 ,一决雌雄 。
怎么说呢?其实慈禧并不是主动向列强宣战的,一定程度上属于被迫应战。因为在慈禧下达这份《宣战诏书》之前,八国联军已经登陆天京,战争早已经无可避免了。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已经开始进攻天津了,当时义和团与清军董福祥、聂士成部联合作战,在廊坊一代,打死打伤了敌军300余名,英军汉军中将西摩尔率领的八国联军2000多人溃不成军,被迫沿北运河退回天津。
之后八国联军海军进攻大沽口炮台,虽然最后失守了,但也击毙击伤了敌军200人。大沽口失守的消息传到北京,老佛爷害怕了,召开御前会议之后,发出了解散义和团的上谕。
看到没,老佛爷其实并不敢跟八国联军刚正面的,八国联军刚刚拿下大沽口,慈禧怂了。但又是什么原因导致慈禧后来“毅然决然”地向列强宣战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慈禧一开始是扶持义和团对抗洋人的,也并没有挑战列强的信心,这其实走的是民间路线,使得自己进退有据,等到列强真的决定派兵的时候,她就可以把义和团退出去背锅。
慈禧已经打算放弃义和团了,然而这个时候,慈禧接到了一封伪造的八国出兵实际上不是镇压义和团,而是要求她退位让光绪上位的的情报,正是这封情报,让慈溪李立即改变了立场,继续支持义和团。
这个原因是其后来宣战的主要原因,另外还发生了两件事情,让整场战争的爆发再没有转换余地。北京的日本使团书记生前往永定门接应西摩尔联军时被清兵当做间谍处死,之后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在东单牌楼被守军击毙,这才导致了战争的真正意义爆发。
《宣战诏书》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发出的,并非慈禧闲着没事做,非要搞事情。而她宣战的对象,包括的是联军的所有组成国家,虽然八国联军主要部队只有八个国家,但参与发动战争的有十一个国家,《宣战诏书》就这样被取决为老佛爷胆大包天失心疯而向十一个国家宣战。
综上,是先有八国联军派兵占领天京,准备进攻北京,慈禧才发出的《宣战诏书》,而不是八国联军还在外交谴责,没有付诸军事行动的时候,就贸然宣战的。人家都打到家门口了,还不宣战,难道束手待毙?
同时老佛爷的《宣战诏书》其实更像是一份对内的动员檄文,而非是对外的宣战书,目的为了鼓舞士气,争取战争能够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所以,即便没有这份宣战诏书,战争依然会进行下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总得来说,慈禧敢如此嚣张公然对世界11个强国宣战并非是大清的国力达到了如何之高的境界,而是慈禧为了维护自身根本利益而做出的感性决断。
慈禧与列强之间的恩怨
众所周知,关于慈禧对列强的态度曾经有过这样一句话:“量中华之物力,结万国之欢心”。当然,这句话有他的正确性,但不够全面,这当中还有着一个前提:慈禧的根本利益即“权力”不能受到动摇。
慈禧太后自咸丰帝死后,通过辛酉政变成功登顶大清的政治权力中心并掌控大清47年之久,成为清朝的实际统治者。
在这47年之间,大清面临的是一个内忧外患的困局,而在此局面之下无论形势如何发展,慈禧掌权的根本原则一直未变。所以她在协调这一局面所采取的方法便是:对内进行镇压、排除反抗者;对外进行安抚,尽可能满足列强的既定需求。所以,在此期间慈禧与列强之间基本保持了一种互相成全的利益平衡点。
当然,这个平衡点在保持了三十多年后便被打破了。而打破这个平衡点的开端则是从列强干涉大清内政而起:
1894年甲午战争大清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之后,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说服光绪皇帝开展变法图强运动。对于这场变法,慈禧在一开始是保持默许的态度,但随着变法的推行,这场运动逐渐触碰到了慈禧的底线,而最终也演变成了一场宫廷政变,光绪帝被囚禁,改良派被清算,这便是挑战慈禧权威的下场。
光绪皇帝被囚禁之后,慈禧又打算罢黜其帝位,而这本是大清内政范畴,最终却因受到列强的反对不了了之。所以对于列强干扰大清内政,挑战慈禧底线的做法,慈禧太后开始产生了对列强的不满。
戊戌政变刚过去两年,大清又爆发了一场规模较大的义和团运动。由于这场运动是打着“扶清灭洋”口号,意在排除洋人维护大清,完全符合清政府的意图,所以慈禧对于这场运动采取了支持的态度。
上一篇:马来西亚有哪些美食?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