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做理财产品被骗怎么办?
的人,平台,基金做理财产品被骗怎么办?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做理财产品被骗怎么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请自来。投资理财难免受骗上当,如何自救是关键。笔者对于受骗上当的各位朋友,有如下几个建议:
1.不计成本挽回损失。可能投入的是定期理财项目,提前支取会有部分损失。但是不要管这些了,能挽回一点算一点,如果最后他们跑路了,最坏的结果是你一分都拿不回。
2.及时保存证据报警。如果出现提现困难、对方要求延期体现。最好相关证据的保存,网络平台投资注意及时保存截图,线下投资保存好合同等相关证明。及时报警登记,如果有款项追回,自己也能减少损失。
3.非法资金投资人信息平台。官方目前针对非法集资,现已经上线了官方的登记平台,不管最后能不能追回本金,受骗人都应该前往登记,万一资金追回一部分,登过记的受骗人也可以得到赔偿。
综上所述,及时止损、保存证据、及时报警登记是十分必要的,后续能追回多少款项谁也不清楚。把能做的都做好,挽回损失的概率就大一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被骗之后可采取的措施
收集资料/报警
联合平台受害者进行一个集中维权,人多力量大。
2/防止被骗
1、 先区分类型。菜市场从业者会拿猪肉当牛人卖,这个我们一般都能防范,但是金融市场里的猪肉和牛肉区别可能没那么容易区分,一些从业者会把保险当储蓄卖。因此,区分类型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非常重要的防止上当的前提。
2、区分产品风险评级。无论是基金还是银行理财,都会在产品说明书中明确说明产品的风险类型,在读产品说明书时一定要注意。如果你是一个特别厌恶风险的人,那么无论营销人员怎么说,你对于风险级别比较高的产品一定要保持审视的态度。当然,风险承受能力分主观的和客观的,有可能客观上你是具备高风险级别的产品承受能力的。
3、注意营销人员收益率的演示。 这个在基金营销中非常关键。“XX股票型基金过去三年累计增长69%,位列同类型基金前1/5。" 如果你听到某营销人员这么向你推荐XX基金,你觉得怎么样呢?是不是觉得很好呢? 如果我就听到这句话,我根本无法确认这只基金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原因:A、这个过去的三年是哪个时间区间?同期内整个股市走势如何?如果同期上证指数上涨了85%,那这只鸡其实是跑输大盘的。B、位列同类型基金前1/5, 同类型基金总共有多少只?现在有些基金评级机构给的基金分类细的是10种以上的分类,某一小类可能基金总数也就20只,那么在一个总数很小的群体里排名前1/5其实也不怎么样。 C、这只鸡排名同类前20%,是在其他条件均相同的情况下排名的结果吗?有没有其中部分基金才刚成立一年,却被拽进来一起参与排名了?D、现在看是排名前20%,一个月钱的过去三年排名是多少呢? (有时候差10天,排名都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尤其是短期的排名!)。 所以,就是这么一句简单的话,其实里面有许多的问题需要思考。想避开陷阱,就需要较为全面、客观的分析,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4、注意营销人员的身份。屁股决定脑袋,坐在什么位置上说什么话。证券公司的人向你推荐股票你要小心,银行的理财经理像你推荐基金你要小心,保险公司的人向你推销保险你要小心。所以,最好你是交叉了问:问银行的理财经理关于老封闭式基金的问题( 老封闭式基金只能通过证券账户买,和他的利益基本没有两毛钱关系。当然,多数理财经理可能不懂),问证券公司的人关于基金产品的问题。 这种方式的缺点是你问了他们可能也不明白,所以你可以采取保险公司的产品问好几家的客户经理,并且相互告诉对方的说法,引起他们相互批评甚至攻击——此方法仅供参考。最理想的无疑是找一个大拿,各方面都懂,还得独立客观。
5、注意理财机构的合规性、合法性。现在已经出现了网络上的借贷服务。对于这种非传统的理财机构和平台,我们没必要一眼就封杀,但是也得谨慎对待,即使尝试也要拿最小的成本去尝试。总体来讲,银行还是比较值得信赖,国有银行相对更牢靠一些,虽然我个人也觉得小银行服务更好,但某些方面小银行算的太精太细,部分业务人员也容易在利益的驱使下铤而走险,所以如果遇到那种激进的工作人员,还是要小心为上。比如最近平安银行业务员引导客户买非自己行产品,导致近200亿资金无法追回,都是活生生的例子。而其他的非银行的一般性理财机构,更是需要慎之又慎,否则就会掉进像泛亚所这样的机构的陷阱。
6、通过互联网上的知乎等平台来去伪存真。如果对于一个金融产品无法下结论,可以通过在百度里搜索,在知乎上提问,寻求没有利益冲突的人的客观解释。
7、最后,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根据收益率来判断。描述高收益的不一定骗人,比如如果在股市底部区域买一个成长性良好估值低的股票,可能真的存在翻倍甚至翻几倍的空间,但是这个前提是你得问问自己或自己信赖的那个人是不是真的具备这样的能力——只有极少数人有这种选股能力。多数情况下,收益率高于10%就需要相对谨慎了,而高于15%就需要非常谨慎了。特别特别重要的:永远记住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这三种几乎不可能同时完美的匹配在一起,所以以这个原则泛亚这种随时可以取现、年收益率12%同时还安全,就是不可能实现的。前面两个同时实现,那么安全性就得不到保障,余额宝安全性和流动性同时实现,收益率就不高。股票可能实现高收益,但安全性不高。所以凡是高收益的同时还承诺保本保收益的,基本可以说是骗子。那种告诉你可能预期高收益但同时提醒风险的,才反而是可靠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