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有多少人知道传统书法有哪些字体?
书体,楷书,字体有多少人知道传统书法有哪些字体?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2.隶书。
隶书的顶峰在汉朝,而楷书的顶峰在晋唐,所以有“学楷由唐而晋,学隶非汉不可”的说法。
隶书,相传为秦代狱吏程邈所创。秦代的隶书称为秦隶,汉代的隶书称为汉隶,这两个朝代的隶书,由于个人的风格并不是十分的明显,同一朝代的隶书风貌很接近,所以并不能构成字体,只是隶书这个大书体里面的俩个小分支书体。
隶书著名的经典碑刻有孔庙三碑,张迁碑等。
由于隶书的蚕头雁尾,这种写法很像写“八”字,所以也叫“八分书”,到了清代,郑板桥的隶书不够八分,所以后世把郑板桥的书体称作“六分半”书。
当代的刘炳森先生把隶书写出了自己的风格,楷行草以及金石效果入隶,赢得了不少人的喜爱,应该是隶书的一种字体。但尚未对这种字体命名,“刘体”、“柳体”读音一样,所以目前还没有群体性的对这种字体的称呼。当然,不同的看法还是有的,毕竟是艺术,看法分歧很正常。
3.楷书。
有人认为楷书钟繇是开山鼻祖,应该不确切,说他是集大成者应该没问题。楷书,有官方的意味,所以不同时代的楷书,指的不一定是一种书体,汉代所说的楷书,有可能是一隶书。而到了唐代,“今隶”虽然有隶字,却不是隶书,而是楷书。
楷书公认的是起源于三国的钟繇,但我推测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而小众的说法,楷书起源于秦代则更可信一点,有人说楷书的开山鼻祖是王次仲,他的出生年代最早的,有人认为是秦代,和程邈同时代。我们看程邈流传下来的一些字,很接近楷书,由此,推测楷书起源于秦代是可信的。
三国魏晋时期的楷书,风格很接近,后人统称为晋楷。代表人物是钟繇和王羲之。由于钟繇和王羲之的字体风格很接近,所以时代风貌类似,而个人风格并不明显,所以并没有“王体”和“钟体”的说法,而是统称为晋楷,晋楷是书体,而不是字体。
到了南北朝时期,又一种多来自民间的书体,留下了大量的书刻,而以北朝的魏为最精,所以把这种书体叫做“魏碑”,精品很多,比如颇具代表性的《郑文公碑》。由于这一种字体开张雄浑,所以不少人很喜欢这种字,而由于他多来自民间的写手,错字别字讹字现象不少,不慎讲究,所以有人把喜欢这种字的人给了个派系叫作“碑派”,而相对魏晋以降的文人书法,多是墨迹传世,文字笔法都很精致讲究,有人把这一类的书法派系叫做“帖派”。
隋朝是一个比较短命的王朝,书法上,江湖气少了许多,而庙堂气象比较浓,肇开了唐楷的先声。隋代没有具备时代特征的书体,也没有个性鲜明的字体。欧阳询是由隋入唐的著名书法家,但是,由于他的代表作《九成宫》完成于唐朝,他也在唐朝去世,所以把欧阳询的字归入唐楷。
如果形容晋楷用“衣袂飘飘”,而唐楷则可以用“峨冠博带”。晋楷尚意,唐楷尚法。唐楷法度森严,给人扑面而来的盛世气象!有人形容欧阳询的字“森森然入武库矛戟”,形容柳公权的字如斩钉截铁一般,形容颜真卿的字雍容大度。楷书的三大字体欧体、颜体、柳体的共同特征是法度森严,从而形成的唐楷的风貌,唐楷,是书体,而在唐楷之下,细分出了欧体、颜体和柳体,这是字体。
到了宋代,宋徽宗用硬毫作画勾线,这种笔勾线笔写出的字瘦若筋牵,后世叫做瘦金体。这种字体的进一步发展,到了明朝整理之后,形成了影响后世深远的印刷用宋体字。
由宋入元的赵孟頫,他的字顾盼萦带,很生动,形成了唐楷以后的第四个字体“赵体”,这种字很接近行书。有人看不起赵体,说吧兰亭笔法从赵体中剔除,所剩无多!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很大程度上同时质疑赵孟頫的民族气节。赵体的楷书,有很大的行书成分,所以有一种说法“赵体无工楷”。提到工楷,说一下它的定义:工楷,就是不掺杂其他书体的工整楷书。
早在隋唐时期,佛教盛行,留下了不少的手抄经卷,有的成卷,有的成书,给人以朴素的书卷气,后世说的书法的书卷气,多指的就是这种实用的“经卷体(抄经体)”的气息;于此相对应,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写奏折,写公文的需要,出现了一种整齐划一的书体,也很实用,多见于内阁书写,后世叫做“台阁体(馆阁体)”。有人把这种书体的源头追溯到董其昌,其实,我看,还可以往前追。有人把清末黄自元的字也叫馆阁体,那么,黄自元学习的欧阳询的字,是不是也可以叫馆阁体呢?馆阁体的特点,有人总结出了三个,分别的“乌(黑)、方(整)、(字口)光(洁)”,我看还有第四个特点“匀(称)”。有人贬低馆阁体的刻板,其实,馆阁体更多时候是实用书法,而不是欣赏书法,然而由于它的欣赏价值不低,所以,就有人以欣赏的标准去衡量实用,未免失当。也有人是功夫不深,写不出工楷,就贬低馆阁体,这是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有人反驳,说我要说馆阁体没有艺术性,就得能写馆阁体,那我要斥责贼盗,莫非我还要精通贼盗不成?这是抬杠,为节省文字,此处不展开讨论。
4.行书。
通行的说法,行书起源于东汉的刘德升。行书到了晋代王羲之形成了高峰,并以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为标志。《兰亭序》是楷行书,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代的“《祭侄文稿》(颜真卿)”为第二,宋代的“《寒食帖》(苏轼)”为第三。
以行书为主,颇具楷意的书体叫楷行书,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以楷书为主,颇具行意的书体,叫行楷,比如赵孟頫的《胆巴碑》。
行书是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书体,比草书易认,比楷书方便流畅。
宋(朝)四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邕)”指得是他们的行书,是行书的四种字体。
5.草书。
最早的草书是隶书的快写,所以也叫隶草,应该诞生于秦汉年间。有说汉章帝喜欢这种书体,或用这种书体写奏章,所以叫章草,应该不确切,奏章应该严谨才好,怎么会鼓励草写呢?又说汉元帝时,史游做《急就章》,因而得名“章草”。
到了东汉末年,张芝整理章草,省却波磔,改为流利的“今草”写法,所以后世尊张芝为“草圣”。今草,也叫“小草”,也叫“正草”。
王羲之为今草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并未形成巅峰,所以,王羲之有“书圣”的美誉,却没有“草圣”的称呼。
到了唐代,张旭对今草进行改造,把草书写得大开大合,气势恢宏,后世也把他尊为“草圣”,这样,就出现了草书的“二圣并尊”。
张旭作草,几近癫狂,所以有“张癫”的称呼。到了稍后的怀素,喜欢喝醉了写草书,也是狂草,所以有“醉素”的称呼。怀素也是写狂草。怀素和张旭形成了唐代狂草的“双峰并峙”,并合成为“颠张醉素”,由于成就相当,而张旭是草圣,所以也有人把怀素称为“草圣”,但这个草圣,似乎认同度不高,因为怀素是个出家人,圣人是俗世对某一领域卓有建树、威望和影响的人,比如皇上对全国都有影响,他的话就是圣旨,而出家人放弃了俗念,不求功,不求名,强给他冠以“圣人”的名号似乎对怀素的思想有所不尊,所以,不少人虽然认可怀素的书法实力,却不称呼他为“草圣”。
上一篇:你听过最甜蜜的一句话是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