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有的新生怕开学后的军训?
军训,孩子,都是为什么有的新生怕开学后的军训?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为什么有的新生怕开学后的军训?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第一:
大学是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环境,军训不仅有利于我们身体健康,也有效的改变了我们高中的不良生活习惯,使我们的体态神情更加有神!
大学的学习环境是宽松的,但大学却不是像许多新生认为的那样,是一个纪律宽松的地方。军训的头一个意义就是要教大一新生学会:遵守纪律。其次,“新生大学军训”能帮助大一新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大学生的上课时间安排得比较灵活,学校里又没有父母在旁督促,这就决定了咱们在大学里的学习和生活基本上就得靠咱自己安排,这就要求要有很强的自律能力,而这样的自律能力,恰恰是很多新生都缺乏的。
第二:
有利于我们大一新生提前适应大学生活,通过军训期间,与我们的老师、师兄和同学们建立和谐关系。只有建立好关系了,才能从竞选班干的投票选举中有更大优势!
第三:
军训是必修课程,没有拿到的话就很难毕业。我们的军训是一年一次,重修的话会很麻烦,建议一次过。
第四:
集体意识。大学里面,不再单单只是以一个班为集体了,更多的是以宿舍为集体,还有社团。军训能让我们在少有的班集体活动中展示自我,并且能凝聚班集体力量。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您带来帮助,感谢观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 军训,崇文尚武的第一门课程!
(一)
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城邦,母亲把初生的婴儿放在烈酒里泡澡,以完成某种测试。被长老认定为健康的婴儿会重新送到母亲手中允许其存活,而那些脆弱的生命则会被丢弃在山坡上,在野外自生自灭……体质的优劣成为了获得生存权力的前提。
在中国,两千多年前“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在培养学生的标准课程里——礼、乐、射、御、书、数——射与御两项都是军事技能的学习。“射御足力则贤”,军事技能的高下,被视为一个人是否贤德的标志。
前者的古希腊城邦就是斯巴达。或许,你对它的印象里会有“野蛮”二字。而“野蛮”就一定是被用作贬义吗?“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野蛮其体魄”,1917年,还在长沙师范读书的毛泽东就发出了这样的疾呼。
1917,整整一百年。百年前的中国,贫穷羸弱,山河破碎。这片山河仍然是两千多年前老秦人用箭弩统一的华夏,而千年间用礼仪播撒的文明早就不见了踪影。
自秦汉之时,对身体素质的训练就开始走下坡路,隋代学子为谋取功名无暇学习军事,军训渐渐被弃之不顾,唐代则直接废止。这也便有了从宋代的兴文教、抑武事到清末我国人的身体孱弱,也便有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的血泪史。
《史记》中讲“凡文事必有武备”,没有强健的国民哪有强大的国家?没有强大的国家哪有灿烂的文明?
(二)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人才的最高评定标准就是“文武全才”。文以治国、武以安邦,“习文尚武”是立国之本,是万千读书人的至高追求。
宋代之前,文人有武功并不是什么稀罕事。班超能投笔从戎,正是因为他身体好。祖逖闻鸡起舞,也并非是起来跳交际舞,而是舞剑练习武功。即使是宋代以后重文轻武,中国的文人也没有变得弱不禁风、手无缚鸡之力。
李白从小爱好舞剑,十五岁学练剑术,二十岁骑马佩剑出入于通都大邑。辛弃疾能够率领数百人杀入20几万人的大营,刺杀营中叛徒。王阳明善于射箭,和军人比赛,连发三箭皆命中红心……
古来书生皆佩剑,“孔子行教像”双手见礼、腰中挎剑,《楚辞》“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描写的就是高冠长剑的书生佩剑形象。宝剑象征君子之德,包含着礼仪、修身、强体、报国的精神内涵。无论是先秦诸子、魏晋游侠还是唐宋诗人,文人名士都有着尚武之风。
文人就该有武气!这武气,一是强健的身体,二是昂扬的是精神,三是民族的气节。屈原投江、班超从军、苏武牧羊……哪个不是文人?哪个没有武气?
近代中国,与其说是被鸦片战争打开了国门,倒不如说是败给了鸦片。千万国人吸食鸦片抽“大烟”,抽坏了身体、抽没了精神、也抽掉了气节。读史明智,“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不能等到国门叩响,铁蹄踏来,才想起强身御敌。
(三)
所有这些都不是危言耸听。
前段时间,一封关于刘胡兰的家长来信及回复在网络上传得很火。一位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家长反对孩子参加学习刘胡兰的活动,他在给老师的信中写到,“我想任何一个有理智的家长都不会想让自己的孩子像刘胡兰一样在上小学和初中这个年龄的时候就参与这些残酷的政治斗争,更不想让自己的孩子那么小就被一些大人教导着去杀人,而后又被别人残酷的杀害。”
然而,我们虽然生活在和平年代,但谁也无法保证这种和平是永恒的。相反,战争与死亡从未绝迹,世界并不安宁,我们的维和英雄在异国的战场上殒命,我们的祖国也并非安枕无忧。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无论是从前还是现在,居安思危都应该成为常态;无论是历史还是未来,尚武的精神都应该得到传承;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英雄都应该被敬仰和纪念。
正如学校的回信里所说,“你让她从小拒绝这样的教育,可有想过,实际生活中,如果没有面对邪恶,面对危险敢于站出来的勇气教育,那么这个人的发展必然是不健全的。”泱泱中华,万千学子,如今,建设国家、保护国家的人就是我们。这个世界并不总是阳光普照,当狂风暴雨,疾雷闪电,冰雹台风来袭的时候,我们必须有抵挡的勇气,有制胜的能力。
这样的勇气与能力,不是靠着一腔热血就能一蹴而就,强健的体魄、昂扬的精神、崇高的气节也绝非一日之功,所有这些都需要学习和准备。每次升学,我们的第一门课程就是军训。体格弱,精神也很难强大。军训不只是新学年的开始,更是勇气的开始,是培养国防观念、塑造健全人格的开始,是锻炼自我、挑战自我的开始。
(四)
军训,是我们崇文尚武的第一门课程。
上一篇:母狗生了宝宝后多久能做绝育手术?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