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一碗米养个恩人,一斗米养个仇人。你认为这句话对吗?
的人,你的,仇人一碗米养个恩人,一斗米养个仇人。你认为这句话对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而有些人,因为总是得到某个人的器重和恩惠,便成了习惯性甚至认为是应该的,一旦对方有了些许的事令自已不顺心,便以为别人对他的不恭或是不怀好意而记恨于心,这就形成了斗米养仇人的事例。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斗米都会养出仇人,只不过说世上还真有斗米养仇人的例子,这就能证明碗米养恩人,斗米养仇人的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句话有一定哲理,现实中也确实如此。具体原委是这样的。
人在最困难的时候,如果有人伸出援手拉你一把,定会感激不尽、终身难忘。这就是滴水之恩终身难忘。犹如一碗米养个恩人的意思。实质上是短时间的交往和共事,接触也少。一次性的帮助,没有太深的交往。帮者是伸出救济之手,接者怀有感恩之心。当他走出困境,满是感恩之情。如果他没有走出困境,一直需要你的帮助,你是帮还是不帮?帮,你无能为力,牛也没喂饱,卓垛也拆了。不帮呢,想不开的人反而记仇。忘了你当初的恩情。这是由于,人与人接触多了,时间久了,彼此的特点、爱好、习性双方都一清二楚,尤其是彼此的弱点更容易暴露在双方的视角之下。并且共事当中会产生分歧。而人往往是忽视了人的长处,加上一时利益受损,新仇旧恨把恩情就这样掩埋了。一斗米养个仇人,久而久之,被养之人有了惰性、依赖性,一但断粮,他就无法适应,接受不了当下的事实,忘掉了从前的恩,还记下眼前的仇。
作为行善、布施的一方,即然帮了,又何必去记较得失呢?在佛学中,帮助别人是人性中应该做的事情,不能存私心和回报。得失多少无所畏,好人就应好到底。不管别人说什么,自己依然不改初衷。这就叫无畏布施。这样的行为心胸永远坦荡荡。
作为受帮助的一方,要自强,不能得过且过。如若走出困境,讯速开劈人生的求生之道。一但发达了,也要以同样的手段接济别人。构成良性的社会大循环。人,要有感恩之心,怀有感恩之心的人,走到哪里都是春天。一个连感恩之心都没有的人,他在社会上永远没有朋友。
心存感恩,感恩生活,感恩相遇,感恩生命中的每一天,感恩与我们相伴前行的每一个人。我愿是候鸟,在迁徒的路上伴你飞翔;我愿做雄鹰。在攀登途中给你鼓励;我愿做火鸡,每逢佳节被你品尝,这样的朋友才丈义。一斗米之恩永远抱不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是绝对,但有道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句话很对,尤其在现在这个社会,体现的淋离尽致,我们的社会其实有很多人都是用道德来约束行为去做事,这是很不对的。
西方国家是以法律来约束道德的,他们提出的是人之初性本恶,而我们东方文化是人之初,性本善,是跟西方文化是相对立的。
现代社会有一个比较真实的例子,就是当你帮别人的时候,你帮了他一次,两次,三次以后他就成为习惯了,当你一次不帮他,两个人的关系马上就可以回到原点,因为你帮他的次数多了以后,他接受了成了一种习惯受益,所以所以当你突然在拒绝他,不帮他的时候,他就会很不习惯,他没觉得你是再帮她,他认为这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很自然地接受,他没有想过你帮他的时候你付出的时间精力更好,永远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对方。
而日本的文化都不愿意麻烦对方,这样呢又造成一个国家,人跟人之间比较冷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还有一句话:你的所谓善良,往往会让一个好人有了坏习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自古以来都有这种说法 ,当有一个平时很难向你开口寻求帮助的人而你爽快地答应了,或者路过你家门口饿晕了的人,你给了他们小小的帮助,他们会感激你一辈子。另外就不同了,对自己比较亲近的人:越亲近的人感觉你对他的好是应该的,因为一直以来你在不停地帮他,不让他受任何罪。一旦当你不帮他的时候,他就会反目成仇。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上一篇:友情到爱情,将如何走下去?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