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朱棣灭侄篡位,为何还能成为千古流芳的一代帝王?
明朝,日本,皇帝朱棣灭侄篡位,为何还能成为千古流芳的一代帝王?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朱棣灭侄篡位,为何还能成为千古流芳的一代帝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先说结论:就算朱棣灭侄篡位,依然是千古流芳的一代帝王。
整体论点如下:我们在评价一个皇帝是否优秀的时候,这位皇帝如何获得皇位本身是不重要的,我们应该看重的唯一标准是这位皇帝登基后做了什么事情,这些事情对后世是否产生正向的影响,是否对王朝的延续起到明显作用。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杀兄弟逼父亲,可是有损他贞观之治的美名么?秦始皇赢政甚至于真实身份成疑,依然是第一个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帝王。
那么朱棣做了什么呢?接下来上论据了。
我认为朱棣仅凭借两件事情就足以称为千古流芳的一代帝王,;第一件事是完成了华夷秩序;第二件事是组织了郑和下西洋(对朱棣的整体评价可见本人头条号关于朱棣的文章)
一、华夷秩序的完成。
华夷秩序的完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朱棣所为的一系列事情促成了中华朝贡体系的成型,促成了华夷秩序的完成。
先说靖难之变。靖难之变不仅引发了国内混乱,也对明王朝的边防产生了影响,蒙古趁机起势,蒙古草原中两个比较主要的部落,即鞑靼部和瓦剌部相继崛起。永乐帝朱棣对蒙的基本政策是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彼此消耗。其实,早在明初,明王朝就希望能将鞑靼部纳入朝贡体系,奈何未果。反而是瓦剌部主动来投,成就了明初的对蒙制衡机制。
再说怀柔政策。该政策被朱棣广泛应用于蒙古周边和东南沿海。朱棣在东部的满洲地区,积极招抚当地的女真族,并择之编入卫所。册封蛮夷的方式在朱棣手中用的风生水起,朱棣将现在天山山脉东端的哈密王家册封为忠顺王,形成了对蒙包围圈。针对东南沿海地区的频繁走私贸易,朱棣提出若能回归到传统的政治秩序之中,则过往之罪觉不追究。(可见于《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十二上)而对于周边各国的朝贡,朱棣更是以“怀柔远人”为由,对部分国家在朝贡时携带违禁品之类的行为放任之。日本重归朝贡体系。这个事情是朱棣超越忽必烈、朱元璋的明显之处。这点也获得了日本学界的认同。日本历史学界曾经认为明初,日本统治者足利义满采取依附中国的外交政策原因在于利用明朝的权威维持其凌驾于天皇之上的绝对地位。但日本近年来研究认为,中日之间的贸易往来获得的超额利润才是其向朱棣俯首称臣的最大动因。要知道,遣唐使废止后,日本便独立与中华朝贡体系之外了。即便是后来的两宋及元朝时期,甚至于忽必烈多次东征日本,日本都依然抗拒于中国。在日本回归中华朝贡体系后,日本在此期间是相当尽附属国义务的,积极应明朝请求抓捕倭寇押送到明朝,而永乐帝对此亦是大加赞赏,甚至于作碑文赠送给足利义满。日本重归中华朝贡体系,被日本学者高度赞赏,认为这正是其超越忽必烈的重要表现,东亚国际秩序的重建更是很大程度上稳定了当时东亚各国的社会形势。
朝鲜、安南称臣。随着高丽的衰弱,朝鲜王朝兴起并取而代之,后在永乐帝时期正式接受明朝册封。在安南,胡氏在夺取政权后亦是来明朝主动请求册封。后来安南动乱,明朝甚至派出军队介入,平定动乱。可以说构成这些国家主动纳入朝贡体系的原因在于贸易之需与谋求政权正当性。整体而言,朱棣与朱元璋在外交政策上是有诸多不同之处的,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将大明定位为“不征之国”,严禁明朝随便使用武力,朱棣则是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在外交政策积极的情况下同时一定程度上对蒙古和安南等地诉诸武力。正是在朱棣的积极推动下,周边各国来华朝贡的数量远超洪武时期。
二、郑和下西洋。
这个事情几乎人尽皆知,尽管其中对下西洋的目的多有争议,但是我觉得这并不是重点,评价影响,目的不重要,结果才是最关键的。
公元1405年之后的28年间,郑和七次奉旨率船队远航西洋,航线的长度远超当时的世界各国的航海水平。七次下西洋途中,郑和船队从西太平洋穿越到印度洋,到达的国家和地区更是达到30多个,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航线的终点甚至于远达西亚和非洲东海岸。是人类历史上有历史记载的第一次从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等大洋,并形成了固定航线。
要知道这一系列航行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早92年,比麦哲伦早114年。通过这七次下西洋充分证明了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创造世界航海史的奇迹。而伴随着奇迹的是,中华文明远播世界,在后世都未曾达到朱棣时的高度,这里指的是相对其他国家的领先优势。
正是因为以上两件事情,我觉得朱棣就算灭侄篡位,依然是位较为出色的皇帝,千古流芳一点都不为过。
参考文献:
1.《永乐帝:超越忽必烈》
2.《太祖实录》
3.《当中国称霸海上》
4.《郑和下西洋》
5.《东南亚华人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前言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之后,朱允炆继位为帝,是为建文帝,而建文帝这位明朝新君对国家的掌控力不如朱元璋,以至于在公元1399年,明朝爆发了“靖难之役”,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起兵,靖难之役结束后,建文帝生死不明,燕王朱棣登基为明朝新帝,是为明成祖。
后话
朱棣的登基为帝不是那么理所应当,毕竟朱元璋选择的皇帝是建文帝,朱棣属于是中途插队当上的皇帝,但是朱棣这位把自己的侄子拉下皇位并取而代之的皇帝,在历史上却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并且在后世名声中风评也很好,这是为什么呢?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非常明显,这说明朱棣这位皇帝在做皇帝期间是很优秀的,国家在他的治理下,发展很好,永乐大帝的后世名声不在于他是如何登基为帝,而是在于他在皇帝之位上的作为。
朱棣本人就是很优秀的人物,文武兼备,特别是在军事方面,于军队中威望很高。在登基为帝后,于政治机构上设置了内阁这个贯穿明朝历史的机构;经济上,朱棣依然是与民生息,鼓励垦荒,大力发展生产;军事上,朱棣五次御驾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巩固边防;对外往来方面,也有着郑和下西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