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人有过“七夕”的习俗吗?他们都是怎么过“七夕”节的?
习俗,织女,都是古人有过“七夕”的习俗吗?他们都是怎么过“七夕”节的?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天河泪
江浙一带,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种生/泡巧
在七夕前几天,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瓷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七月初一泡好巧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
树液洗头发,花草染指甲
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多是少女与儿童们。
做巧食
巧果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还有许多民间糕点铺,喜欢制一些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此风俗在一些地区流传至今。
贺牛生日
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
供“摩侯罗”(磨喝乐)
“捏塑彩画一团泥,妆点金珠配华衣。小儿把玩得笑乐,少妇供养盼良嗣。”这是关于宋代七夕节物摩侯罗(磨喝乐)的写照。宋元玩具很有节庆性和时令性。在东京,每逢初六日、七日晚,市民多结彩楼于庭,唤作“乞巧楼”,为的是放置“魔合罗”。
供“摩侯罗”(磨喝乐)
所谓“魔合罗”,又可称之为“摩诃罗”“磨喝乐”等,是梵语的音译,是佛经中的神名,传自西域。在宋代小说、元杂剧中,魔合罗成为漂亮可爱的化身。如《十三郎五岁朝天》:“又是一个眉清目秀,脣红齿白,魔合罗般一个能言能语,百问百答。”这些在《东京梦华录》《梦梁录》中都有记述。
一般来讲,魔合罗是小的泥塑偶,但用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装罩。也有将魔合罗装饰得金珠牙翠,所以贵重得值数千钱。《武林旧事》记皇家的魔喉罗“大约高至3尺,或用象牙雕镂,或用龙涎佛手香制造,全用镂金珠翠,衣褶、金钱、钗镯、佩环、真珠、头须及手中所拿的戏具,都是‘七金’做成”。 最为广泛的还是泥塑的魔合罗,在宋元俗称为“泥孩儿”。在魔合罗的塑造上,以宋代苏州地区制作最为精巧,这在《岁时广记》、《方舆胜览》中都有明确记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代人是过七夕的,只不过古人过七夕的习俗跟我们现代非常不同。
今天就是农历七夕,也称中国的情人节,大街上的少男少女们手捧鲜花和巧克力,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现在的年轻人只知道七夕是情人节,是神话中董永和织女相会的一天,而并不知道七夕的由来。七夕呢始于汉朝,它是古代的一个节日,名为乞巧节。古代的人这天更多的是祈求上天给于美好的生活,事事顺意,也包括姻缘,每个地方的习俗表现不同,但是都是同一个意思,就是让大家有好日子过。
那么古代的人是怎么过七夕的呢?跟现代有什么不同!
原来古代这天所有的活动都是以女性为主,其中“乞巧”就是主要内容。什么是“乞巧”?就是在农历七月初一到七月七,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慧,称为“乞巧”也就是斗巧,姑娘们穿针引线,做些小物件,绣的手帕,只要会的手艺都一一展示出来晒巧,每个地方的过节方式不同,乐趣也不近相同。
蛛网应巧这个活动特别有意思,而且在南北朝就有,他们会在七夕这天抓蜘蛛,把抓来的蜘蛛放在盒子里,第二天打开看,如果谁的蜘蛛结的网多,谁就讨的巧多,你看,古代人是不是特别会玩啊!还有什么投针验巧,种生求子拜魁星,晒书晒衣等等,甚是热闹,再看看现代人过七夕,简简单单,并不是群体活动,而是两个人的私密约会,除了有爱情的意义,就没有别的了,古代的人从这些活动看出,特别重视精神活动,而且是一种分享活动。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很多传统被渐渐的遗忘,甚至是简单化,这样就失去了原本的含意,也很是可惜。
所以弘扬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去糟粕把值得留下的美德继续保留和发扬,警醒后人。
上一篇:面对爱人,请代表浪漫的人和不浪漫的人分别说句话,你觉得他们分别会说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