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在清代考上童生,秀才,举人的百人录取率有多少?
秀才,举人,童生在清代考上童生,秀才,举人的百人录取率有多少?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在清代考上童生,秀才,举人的百人录取率有多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没有童生的数据,因为童生考试比较简单,也以县为单位进行考试。
以清代为例。
秀才考试就比较难,需逐级通过县级4场府州级4场院级3场,合计11场考试通过,才能授予生员身份。
清代平均每两年录取大约25000名秀才,参加考试的童生不少于300万,录取率全国平均约1%,毕竟秀才具备基本功名,属于乡镇头面人物,考试者太多。
考举人甚至比进士还难。比如范进中举这个文学角色就充分说明考举人的难度。
清代每三年常科进士参考人一般约2~3万,实际录取300进士,录取率1%至1.5%。
因大多数举人考两三次之后就不会再考,需要出仕或者给高级官员做幕僚,积累行政经验与人脉,最不济也在乡镇操持家业,勾结官员吞并土地,高尚者则教书育人。因此每次首都礼部会试不会有很多举人参加。
而举人是一般读书人的终点站,也是国家统治阶层成员,所以几乎每一个秀才都要拼命去考举人。每三年,各省首府乡试参加者超过50万秀才,实际只录取约4000人,录取率大体7‰—9‰左右,而在江南等文风鼎盛之地,竞争更激烈,录取率甚至不足5‰,所以,当时也有金举人,银进士的说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清代童生的录取率还是比较高的,但是没有什么用,一点特权都没有,也就是认识几个字而已,所以清朝时期的童生是数不胜数的。二秀才这种级别就比童生高的太多了,并且秀才还有很多特权,比如在清朝可以见官不跪,家里人免除徭役,免除赋税等,犯了法也会有专人来问责审查,所以秀才还是在古代还算是不错的 ,可惜的是秀才一般都没有钱,古代并不像现代一样有什么扶贫和帮助学子的政策,所以也有很多人一生只考到秀才,有的连饭都吃不上。没办法继续考了,在史料记载清朝时期共有46万秀才,而童生则有200多万,所以一比较概率中秀才的概率是2.5%。二所谓的中举人,可谓的天方夜谭,太难了,在古代只要中上举人的花,一生不愁吃不愁穿,享尽荣华富贵,在清代记载整个时期在出现了15万举人,一年不到600个,那么大概是30%,总之在古代是非常难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清代秀才是有名额限制的,每三年,考两次,每一次,只录取2.5万人,这是全国范围的。真正分下来,其实机会还是很少的(16000人出一个秀才)。当你成为秀才后,你就可以参加乡试了,省会考试,三年一次,每次全国也才录取1400人,这是什么概念呢?晚清人口有四亿,相当于28.5万人里面出一个举人。
考中举人和秀才不一样,秀才说到底,依然是老百姓,只是比老百姓多一些特权,但是你一旦中举,就相当于你已经是要做官了,因为你已经成为了国家的候补官员,一旦有了缺口,那么你走马上任。这也是我们熟知的《范进中举》中,范进中了个举人,就这么高兴的原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看录取率之前,我们要看一下清朝的科举制度。正式的考试分为三个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每两年或者三年举办一次。但是在正式的考试前又有个童生试。
童生试是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也就是秀才。
秀才是入门标准,你只有是秀才才能参加乡试。乡试在各省省城举行,通过的人被称为“举人”。
会试在京城举行,通过的称为“贡士”,贡士再参加殿试。殿试顾名思义在宫殿里,由皇帝亲自考试,通过的就称为“进士”。
清朝初期,不论获得何种功名的人都可以入仕,但是到了1850年以后,只有进士才能够当官。而这就决定了录取率。童生试为地方考试,灵活度比较大,所以录取率不予评价。
入仕尽管对广大的生员们是同等的机会,但政府却在严格控制着录取的人数,实际上只有位于顶端的少部分人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每次乡试都有将近两百万人参加,但只有三万人能够通过开始成为举人,录取率为1.5%。
而三万人中只有三百人能够通过会试,成为贡士。录取率为1%。
贡士进入殿试,由皇帝亲自考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录取率更是渺茫。
换句话说,不论是你哪一年参加考试,对于一个秀才来说,高中状元的几率为1/2000000,也就是二百万分之一。
大部分人24岁才能通过乡试,成为举人,31岁成为贡士,36岁成为进士。
另外,有个名词叫连中三元,也就是在乡试、会试、殿试的考试中每次都是第一名,自从我华夏有科举以来,连中三元者只有21位,清朝的是陈沆、钱棨和陈继昌。
上一篇:学了医科还可以选修第二专业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