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农村七月七是什么节?有什么习俗吗?
牛郎,织女,这一农村七月七是什么节?有什么习俗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农村的七月初七。是老婆在家想念外面的丈夫,所以要对着月亮穿针引线。要丈夫早日团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民间习俗
香桥会
在江苏宜兴,有七夕香桥会习俗。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的。
接露水
浙江农村,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拜七姐
拜七姐
七月七的七娘会,广东多称“拜七姐”,闽台即称为“拜七娘妈”。在新中国成立前,“七夕”是靓女们的盛大节日。旧时代靓女们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其实所谓“乞巧”不过是“斗巧”。广东旧时过七巧节是非常热闹的。宋人刘克庄曾有诗咏道:“瓜果跽拳祝,喉罗朴卖声。粤人重巧夕,灯光到天明。”在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各种奇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种花果、仕女、器物、宫室模型等物。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浸,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或组织大家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传统“七姐诞”庆祝仪式由农历七月初六晚开始,为期一至二晚。不同地方庆祝“七姐诞”的仪式各有不同特色。“七姐诞”乞巧习俗在东南亚地区也很流行。
斗巧
七夕斗巧,判定斗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对月穿针”、“输巧”、“兰夜斗巧”和“投针验巧”等几种形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我们老家是鬼节,以前去世的老人都会在这天回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是农村,是中国七月七是鬼节,我妈说鬼节不要出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潮汕的七夕, 与情人无关
七夕,众所周知是中国的传统情人节,
七夕节的传说是牛郎织女的浪漫爱情故事,
但是在潮汕,七夕是不过情人节,
也跟织女鹊桥无关。
潮汕人在七夕几乎不过“情人节”,因为他们在这天有更重要的日子要过,在潮汕,如果用“儿女节”来代表七夕,应该比“情人节”更加贴切。
在以前,七夕节叫“乞巧节”,相传在这一天出生的孩子都聪明伶俐,红楼梦中的巧姐也是在这天生日的。
成年前的七夕——祭“公婆神”
祭“公婆神”是潮汕民间七夕节的重要活动,公婆神识保佑家中孩子健康平安成长的神明,农历七月初七是公婆神的生日,凡是家中有15岁以下的孩子,每年七夕都要在家中祭“公婆神”。
公婆神的神位一般是供在孩子睡觉的床底下或者床顶端,所以也有“床脚婆”的叫法。
相传神祗的前身是皇子的奶妈,死后被封为孩子的守护神,主管婴儿的生命和健康。旧时的经济条件和医疗条件差,孩子的体质又是比较容易生病,很多小孩在生病时得不到及时的医治而夭折,所以潮汕人就“祭公婆”来祈求孩子健康平安成长,这一活动在潮汕地区比较盛行。
潮汕有些乡下还会在村里的寺庙里设置“公婆神”的神坛供人常年祀奉。每年七夕父母都要领着孩子,带上祭品祀拜公婆神,祭品一年比一年丰富,直到孩子15岁七夕“出花园”才结束。
成年后的七夕——“出花园”
“出花园”是潮汕地区独有的成人礼。潮汕人认为,孩子在十五岁前是在公婆神的庇护的花园里长大的,15岁后就要走出花园,成为一个大人。
所谓十五成丁,十六成人,在孩子虚岁15岁(海陆丰地区是虚岁16)的七夕,家里的孩子无论男女都要穿上新衣和红皮屐,清除“公婆神”的神炉,由“出花园”的孩子跪拜,拜完以后就不用拜了,而这一年祭祀“公婆神”的祭品最丰富的,以答谢“公婆神”15年以来的庇护。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