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立秋来了!早晚凉爽了,“春捂秋冻”里的秋冻,是什么意思呢?
到了,春天,身体立秋来了!早晚凉爽了,“春捂秋冻”里的秋冻,是什么意思呢?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立秋来了!早晚凉爽了,“春捂秋冻”里的秋冻,是什么意思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春捂秋冻一一这是自古至今先人们总结出来的养生之道!春捂就是春天虽然来了,但乍冷还寒,气温是需要缓慢回升的。这时节如果衣服锐减,身体必不适应,这就难免引起伤风感冒等疾病。因此春捂的含义就是衣服要慢慢减,方能适应逐渐变暖的春寒料峭。秋冻是说立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天气还是炎热的,这就是百姓们口中说的一一秋老虎。但早晚间天气会逐渐变凉,身体也要慢慢适应早晚间的凉意和逐渐变冷的深秋寒凉。而如衣服添加太急,势必养成身体虚弱、喜热畏寒的生活习性,不仅对逐渐变冷的秋凉冬寒难以适应,更重要的是对身体健康、提高免疫力是十分不利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春捂秋冻”是先人们积累经验,口头传下来的一句谚语,意思通俗易懂。显然这句话指的就是春天多捂点儿,秋天多冻点儿。为什么这么说呢?春天万物复苏,气温逐渐回升,但空气里含有凉气,如果早点儿减衣容易感冒,所以需要多捂一些时间。
相反,立秋以后,首先是早晚转凉,但中午气温还是非常高的,素有“秋老虎”之称。人的体温保持在恒温37度才能保证身体健康,这时如果在非常高的气温下就急着添衣,身体肯定会出现不适,所以就需要多忍着点儿立秋以后早晚的凉意,这就是“秋冻”的意思。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春捂秋冻是一句由人们长期经验积累而总结出来的谚语,是具有科学依据的防病良方。
冬去春来,天气虽然已经暖起来,但是气候经常变化,一会暖一会冷,由于人们在冬天已经习惯了多穿衣服,到了春天如果把衣服脱得太多,人体的产热散热系统无法一下子适应,身体抵抗力不足,就会不适应气候变化而容易着凉得病。所以,初春季节要有意捂着一点。
夏去秋来,天气逐渐冷起来,这种刺激有助于锻炼机体的耐寒能力,在温度逐渐降低的环境中,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使产热增多,从而使人体对低温产生一定的适应力。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过早地穿上棉衣,就会使身体得不到对冷空气的锻炼,使防寒能力降低,不利于人体功能的调节,结果,到了三九严寒,真正大冷季节,鼻子和气管一旦受到冷空气侵袭,引起抗菌能力减弱,引起伤风感冒。所以,秋季又应该冻着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秋冻,要转凉冻一点没关系,地表地气是热的,人从夏天过渡到秋气,身上有温度,就像开水放凉,渐渐有过程,穿少不会感冒。地气向身体传热量。春捂是冬季寒冷,地气是冰冷的,向春天过渡,多穿衣,太阳是虚热量,易着凉,感冒。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春捂秋冻,一句普普通通的民间谚语,揭示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健康文化,老一辈人就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子女健康养生的,至今非常有效,让人回味。
我记得我小的时候,我妈妈就告诉我在春天不要轻易脱衣服,秋天秋风凉时别穿太厚太多,这样则“百病不犯”,如今我也这样告诉我的孩子。
多年来,我一直遵循这一“规律”。春捂大家都知道,即到了春天别急着脱棉衣,要注意保暖(原因不说了)。秋冻就是入了秋、凉风习习时先别急着穿的太多。这是非常有科学依据的。人体在夏天时,已经适应了一定的温度(热度),一入秋这样的气温还会保持一段时间,它会逐步的降下来,人和季节有个彼此融和适应的过程。此时不过多加衣服,会保护自己的抵抗力和免疫力,让其有所提升,不致于“经不起风雨”,“见不得风浪”,身体免疫力如果低下,则会引发很多疾病。所以说民间用这种方式方法来达到养生目的也非常实用有效的。
但是,什么事情都要讲究个度。秋冻也不是“越冻越好”,要让自己的体温始终保持在摄氏37度左右为宜。根据季节的变化,循序渐进的增减衣服,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春天来了夏天就不远了,所以春天渐暖后先不要急于减衣服,这样到了夏天的时候可以更加适应夏热的天气;同样,秋天逐渐凉爽,不要急于加衣服,以逐渐适应渐凉的天气,这样到了冬天就可更加适应渐冷的气候了。这是我们中国人在长期的四季转变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经验,口口相传至今。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