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历史上的鸦片战争,英国从广州转而北上攻击,是因为害怕林则徐吗?
英国,广州,英军历史上的鸦片战争,英国从广州转而北上攻击,是因为害怕林则徐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而当时的清王朝还处在天朝上国迷梦之中,不相信清王朝如此强大的军队会输在一群蛮夷手里,所以才有了“英国北上是因为林则徐在广州做了严密防备的部署”这种说法。
其实这个时代谁都不能阻挡英军的脚步。
有一个例子证明了这一点:虎门战役第一仗是沙角、大角之战。清王朝军队在战前做了充分准备,士气也高昂,很多军人也不怕死,结果清军战死283人,受伤462人;而英军只受伤38人,无一人死亡。
我们一般把虎门战败归咎于琦善,但是实际上清王朝任何人过来都是战败的命运。因为战败的所有原因都是因为双方军事素养、军事技术水平造成的,而英国陆军经过反拿破仑战役,军队身经百战,火炮大规模部署,海战更是英国的强项,导致清王朝战败。
清王朝人们处在战败中,找不到如何才能成功,这时候最容易产生某种愿望,愿望有超级英雄能拯救他们,而林则徐就是这种愿望造就的时代英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林则徐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以虎门销烟、奋力抗英而闻名中外,成为一代名臣、民族英雄,为后人称颂。但也是因为禁烟和抗英,使林则徐成了朝廷的一名“罪臣”,遭受了5年悲壮的流放生活。
历史教科书的描述:
林则徐虎门禁烟后,道光二十年(1840年)6月,英军派舰队封锁珠江口,进攻广州。林则徐严密布防,使英军的进攻未能得逞。英军受阻后沿海岸北上,于7月5日攻占定海,8月9日抵达天津大沽口,威胁北京。这时,道光帝惊慌失措,急令直隶总督琦善前去“议和”;又命令两江总督伊里布查清英军攻占定海的原因,究竟是由于“绝其贸易”还是“烧其鸦片”,意欲将林则徐作为“替罪羊”。
道光二十年9月29日,道光帝下旨,革了林则徐的职,并命令“交部严加议处,来京听候部议”。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6月28日,道光皇帝下旨,革去林则徐“四品卿衔”, 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
1840年6月下旬,英军远征军六七千人在海军司令伯麦和英国远征军总司令兼全权代表懿律的率领下,先后抵达广东海面后,他们并没有直接攻击禁烟运动的中心广东沿海一带,而是只留下了数艘战舰对广东海口进行封锁,之后,余下的大部队径直舍弃广东而北犯福建、浙江、上海和天津等地,
图片来自网络有重复巧合请删除,谢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并不是,即便是到了清朝,广州的地位在中国依然排不上号。对于满人政府来说,广州也不过是犄角旮旯。尽管十三行非常繁荣,英国人依然敏锐的发现,拿下它的战略意义并不大。必须寻找一个打了以后能震慑到清政府的地方,于是一路奔着北边打过去就成了必然,实际上与其说是军事需要,不如说是政治需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是。
1839年,英国不满林则徐在广东禁烟(鸦片)和封锁,次年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
战争期间,英国侵略者为了震慑清朝统治者,舰队直接北上,一路侵扰沿海,于1840年8月抵达天津大沽口,威胁京师。道光帝惊恐,慑于兵威,向英方服软,允许通商,并将林则徐革职。
英国侵略者也是很狡猾,舰队就像刀,刀抵在肚子上,不如在脖子前比划。
广东在战备方面确实优于其他地区,但无论如何,清军装备和军队战斗力远落后已迈入蒸汽时代的英军。从后面在广东的战争势态就可以看出来。关天培战死,奕山大败,广州城失陷。
血泪史呀!一个国家,被人家一支舰队就直逼首都。
中华儿女当自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按照我们以前历史的写照来说的话,确实是因为英国害怕了林则徐。林则徐被誉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按理说的确是有这个实际的。
但是实际上广州当时的兵力是可以打破林则徐的防守的。之所以会放弃广州,是因为英国想要得到更大的利益。
林则徐虽然是封疆大吏,但是职位最高的还是在北京,那里利益才是最大的,同时损失才是最小的,毕竟英国来中国就是为了利益,不是为了战争,战争目的也是为了利益。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