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玉米棒吐丝间发了黄锈病,请问大家有什么方法治疗吗?
锈病,玉米,孢子玉米棒吐丝间发了黄锈病,请问大家有什么方法治疗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玉米锈病用药防治处理办法
用药防治玉米锈病,应早防早治,力求在零星发病时及时防治。玉米锈病在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30%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4000—5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
玉米锈病防治方法:
1、选育抗病品种。
2、合理施肥:采用配方施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
3、栽培措施。适当早播,合理密植,中耕松土,适量浇水,雨后注意排渍降湿,必要时喷施叶面营养剂,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良好环境,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4、药剂防治。使用化学药剂的作用是抑制孢子萌发和防治病害。 在玉米锈病的发病初期用药防治。
5、玉米收获后。收集并烧毁病株残体,以减少侵染来源。
玉米锈病是造成玉米减产的原因之一,科学合理的防治玉米锈病能够有效保障玉米高产丰收。以上就是玉米锈病用什么药最好,玉米锈病防治方法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对农户防治玉米锈病有所帮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你好,下班来回答玉米棒吐丝间发黄锈病,请问大家有什么方法防治吗?
玉米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种植,尤其是在河南东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以及东北地区分布交广。
玉米黄锈病也叫玉米锈病,玉米锈病是我国华南、西南一带重要病害。主要侵染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果穗、苞叶乃至雄花。 病原称玉米柄锈,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夏孢子堆黄褐色。夏孢子浅褐色,椭圆形至亚球状,具细刺。
玉米锈病的症状:
玉米锈病是我国华南、西南一带重要病害。主要侵染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果穗、苞叶乃至雄花。初期仅在叶片两面散生浅黄色长形至卵形褐色小脓疤,后小疱破裂,散出铁锈色粉状物,即病菌夏孢子;后期病斑上生出黑色近圆形或长圆形突起,开裂后露出黑褐色冬抱子。
病原 Puccinia sorghiSchw. 称玉米柄锈,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夏孢子堆黄褐色。夏孢子浅褐色,椭圆形至亚球状,具细刺。大小24—32×20—28(um),壁厚1.5—2um,有4个芽孔。冬孢子裸露时黑褐色,椭圆形至棍棒形,大小28—53×13—25(um),端圆,分隔处稍缢缩,柄浅褐色,与孢子等长或略长。性子器生在叶两面。锈孢子器生在叶背,杯形。锈孢子椭圆形至亚球形,大小18—26×13—19(um),具细瘤,寄生在酢浆草上[1] 。据报道P.Polysora Unedrw.称多堆柄锈菌,引起南方锈病,主要在台湾和海南岛发生。
此外Physopella zeae (Mams) Cuminins Ramachar能引起热带型玉米锈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
我国发生的普通型、南方型玉米锈病在南方以夏孢子辗转传播、蔓延,不存在越冬问题。北方则较复杂,菌源来自病残体或来自南方的夏孢子及转主寄主一酢浆草,成为该病初侵染源。田间叶片染病后,病部产生的夏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蔓延扩展。生产上早熟品种易发病。高温多湿或连阴雨、偏施氮肥发病重。烟台14号、农大60号、黄早四、5003不抗病。
防治方法:
(1)选育抗病品种。
(2)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提高寄主抗病力。
(3)加强田间管理,清除酢浆草和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侵染源。
(4)在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30%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4000—5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
玉米锈病包括普通锈病(common corn rust)、南方锈病(southern corn rust)、热带锈病 (tropic corn rust)及秆锈病(stem corn rust)等4种[1] 。其中普通锈
病遍布世界各玉米栽培区,南方锈病主要发生在低纬度地区,热带锈病主要分布于美洲,秆锈病仅在坦桑尼亚和美国有发生报道。我国发生的为普通锈病,
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其他地区虽有分布,但危害较小。玉米锈病多发生在玉
米生育后期,一般危害性不大,但在有的自交系和杂交种上也可严重染病,使叶片 提早枯死,造成较重的损失。
病状:普通锈病可发生在玉米植株上的各个部位,但主要发生在叶片上。
在受害部位初形成乳白色、淡黄色,后变黄褐色乃至红褐色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在叶两面散生或聚生,椭圆或长椭圆形隆起,表皮破裂散出锈粉状夏孢子,呈黄褐色至红褐色。后期在叶两面形成冬孢子堆,长椭圆形,初埋,后突破表皮呈黑色,长1~ 2毫米,有时多个冬孢子堆汇合连片,使叶片提早枯死。
病原:
玉米普通锈病的病原菌为高粱柄锈菌(Puccinia sorghi),属于担
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夏孢子球形,近球形或椭圆形,淡黄褐色,大小24~33微米×21~30微米,表面具微刺,膜厚1.5~2微米,赤道附近具4个发芽
孔。冬孢子长椭圆形或椭圆形,栗褐色,顶端圆,少数扁平,表面光滑,具1个隔膜,隔膜处稍缢缩,大小28~46微×14~25微米。柄淡黄色至淡褐色,
长达50微米。
据国外报道,玉米普通锈病在其转主寄主植物--酢浆草属植物上产生性
孢子器和锈孢子器,但在我国还未见报道。高粱柄锈菌存在生理分化现象。
发病规律:在我国,玉米普通锈病越冬和初次侵染来源问题尚未完全明确。
在广西、云南、贵州等南方各省、自治区,由于冬季气温较高,夏孢子可以
在当地越冬,并成为当地第二年的初侵染菌源,但在甘肃、陕西、河北、山
东等北方省份,由于冬季寒冷,夏孢子和冬孢子能否安全越冬尚存在争议,
且也未发现酢浆草与玉米锈病的初侵染存在联系。总之,在北方玉米锈病发生的初侵染菌源主要是南方玉米锈病菌的夏孢子随季风和气流传播而来的。
普遍锈病在相对较低的气温(16~23℃)和经常降雨、相对湿度较高(100%)的条件下,易于发生和流行。在我国西南山区玉米锈病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普遍发生的。据国外报道,玉为普通锈病的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阶段也可发生于大刍草上。实践证明,偏施氮肥有利于玉米锈病的发生。不同玉米品种和品系对玉米锈病存在明显的抗性差异,马齿型较抗病,甜质型玉米则抗病性较差,生育期短的早熟品种发病较重。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