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怎样与两三个月大的孩子沟通?
孩子,语言,说话怎样与两三个月大的孩子沟通?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怎样与两三个月大的孩子沟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感谢邀答!最近读过一本书,会帮助你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这本书是《0-6岁,抓住孩子的语言关键期》一书,从孩子语言关键期的特点、孩子需要的训练、父母做法建议等几个方面,清晰明了地阐述了父母该怎么做才能抓住孩子语言关键期,简直就是一本培养孩子语言能力发展的操作说明书。
《0-6岁,抓住孩子的语言关键期》的作者是新西兰的玛格丽特.麦克莱根和安妮.巴克利。玛格丽特是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的教授,研究儿童语言发育30多年。
主要观点:
1.0-6岁是孩子学习言语的关键期,错过这个时期,语言装置系统将完全卸载。
2.出生一天的婴儿就能辨认出妈妈的声音,即使声音不那么清晰。
3.经常和父母一起阅读的孩子的词汇量更大,语言能力更强。
4.1岁至2岁的宝宝主要通过感官和活动来学习语言。
5.你会觉得重复性的游戏非常枯燥,但是这对孩子来说很重要。
6.任何事情和物品都可以成为话题,孩子们几乎对于看到的所有事情都很感兴趣。
孩子的语言能力准备阶段:听不懂话的新生儿更要认真对待 虽然每个健全的孩子天生具有学习语言的能力,但是,在语言关键期内,他们仍然需要听大量的语言,并尽量使用语言,否则,他们就可能永远地错过语言关键期。
虽然新生儿听不懂大人的语言,但他们却很善于听各种说话的声音,出生第一天的婴儿就能辨认出妈妈的声音。
有研究表明,7个月大的孩子的大脑,已经在尝试着分辨如何准确地回应相应的声音了。
新生儿喜欢听人说话的声音,并且学会关注说话的人,当我们对他们说话的时,他们就慢慢地学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外部世界来。
对于孩子来说,大人对他们说什么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和他们说话。在跟这个阶段的孩子说话时,需要注意:回应孩子的“说话”,随时跟孩子说话,跟孩子说话时,要进行眼神交流和肢体表示等。
还有一个培养孩子语言能力的重要举措,就是阅读。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给孩子读书可以帮助孩子形成专注力。
二、孩子的简单语言能力发展阶段:在孩子真正能运用语言之前,需要“铺垫” 孩子把一个玩具当成另外一样东西;孩子搬运“工具”,比如把椅子拉到桌子边,踩上去拿桌子上的物品;孩子经常把箱子里的东西倾倒出来,然后再装回去;孩子模仿其他人的行为,并不断重复等,这些都是孩子在为语言发展做“铺垫”。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孩子的词汇量达到50个时(此处指英语单词),新的词汇就会突然间爆发出了,这种现象被称为“词汇量大爆发”。
在这个时期,父母要坚持用描述性语言和孩子说话,把你做的事情和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描述出来,如果孩子年龄再大一些,和孩子聊天时,就要在孩子的语言基础上进行扩展内容。
这个时候,孩子已经开始理解存在、再次出现和不存在的含义,这在语言能力的发展中具有最基础的意义。
最后强调一下,这个阶段和孩子一起阅读方面的注意事项。有的父母喜欢给孩子念书听,但是缺少互动,玛格丽特和安妮对此强调说,“研究表明,父母为孩子讲解、阅读书籍,并且让孩子接触插图中画出的实物,比起被动听故事的孩子,词汇量更大,语言能力更强。”
三、孩子的复杂语言能力发展阶段:面对孩子的“疯狂提问”,父母该怎么做? 当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到这个阶段,父母在培养孩子语言能力发展方面要注意: 重复,仍然是最重要的培养方式。
孩子重复做游戏、玩玩具、听故事,对孩子来说是他们学习的一种方式,尤其是重复的游戏,会帮助孩子了解数量关系。父母不但要容忍孩子的这种习惯,还要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因为孩子的这些行为依然是他们学习语言的方式。 描述,对于孩子还是很重要的语言训练方式。
这个阶段的孩子,对他们描述他们正在做的事情,有利于孩子理解更多的意思。 阅读,要提高互动效率,而提问,是提高阅读互动效率的一种很好方式,比如,在翻到下一页之前提问孩子:“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小猴子会藏到什么地方呢?” 孩子在2岁到5岁能说出“句子”时,会突然进入一个 “疯狂提问”的时期。
一般来说,孩子“疯狂提问”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孩子的提问是“那是什么?”。这通常发生在孩子20个月左右。第二阶段的提问是“为什么?”孩子可能会在3岁半到4岁之间进入这个阶段。第三个阶段的提问是“如果···会发生什么呢?”孩子可能在4岁以上才会问这样的问题。
这三个阶段的问题确实让人抓狂,因为我们并不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但实际上,孩子只是想要“提问”,并不关心“答案”,他们只是把这种提问当做一种游戏而已。 孩子的语言能力一旦出现问题,相应的智力、学习能力和心理都会受到直接影响,所以,每一位父母都应该重视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并学习用正确的方法“抓住”孩子语言关键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新生的婴儿,到周岁前后,还不会讲话,我们称为“前语言”阶段。这时期的婴儿通过发出的声音和身体的姿势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要求,即通过表情、哭声、笑声来与养育者联系沟通。如孩子饿了、尿了或者想让妈妈抱抱的时候,可能会通过哭、小手不停地摇晃、身体使劲来表达。因此,作为主要养育者的妈妈只有读懂了婴儿的“语言”,才能了解孩子,满足孩子的需求。
两、三个月的婴儿,不但能用不同的哭声向妈妈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还会发出“啊啊”等的声音。在日常照顾孩子的过程中,如给孩子换尿布、洗澡时,孩子会愉快地发出“啊啊”等的声音,这像是来自孩子的“对话”。如果妈妈也能愉快地以孩子的节奏快慢、声调高低来回应孩子,与孩子沟通,那么母子之间就产生了快乐的交往。
在“前语言”阶段,婴儿对父母的情绪状态特别敏感。所以,父母与婴儿的交流最好表现出足够的亲密,多用欣赏、喜爱、关注的目光看着孩子的眼睛,表情也可以夸张一些。充分的“目光交流”以及“声音沟通”能促进孩子沟通能力的发展。试想,当孩子看着妈妈的眼睛,愉快地发出“啊啊”声时,能够及时得到妈妈的回应。孩子的“啊啊”声刚落,妈妈的“啊啊”声响起。妈妈也看着孩子的眼睛,发出与孩子的声音相匹配的“啊啊”声。妈妈的“啊啊”声刚落,孩子的“啊啊”声又起。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更懂得把握自己说话的时机,不会贸然插话,也不会滔滔不绝。殊不知,像这样妈妈与孩子不断转换角色,轮流进行交谈的能力,正是沟通交流的核心所在。
上一篇:NBA比赛里面的三双和准三双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叫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