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切尔诺贝利当时情况究竟如何?
核电站,放射性,切尔诺贝利切尔诺贝利当时情况究竟如何?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切尔诺贝利当时情况究竟如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知史以明鉴·查故以至今》
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顶部在一次失控中爆炸时,一股放射性物质释放到大气中。在这些放射性物质向西飘向俄罗斯和坎布里亚之前,当地人民无疑最先遭殃。事故发生后,反应堆继续泄漏了10天,即使第一批应急人员和清理人员努力阻止,辐射量却越来越大。
大约有116000人立即得到了疏散,当局在现场周围建立了一个30公里的禁区。据报道,31名清理工人死于辐射暴露。世界卫生组织(WHO)预计,从长远来看,这次事故将导致4000人死亡 (但其实真实的死亡人数很难计算)。
切尔诺贝利事件仍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严重的核灾难。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EF)的数据,放射性物质的释放量是广岛原子弹释放量的400倍。
事件发生几小时后,现场工程师奥列克西·布鲁斯(Oleksiy Breus)向英国广播公司(BBC)描述了辐射暴露的影响。“人们暴露在辐射下,皮肤开始变红,还有辐射烧伤、蒸汽烧伤;他们从没想过噩梦来的这样迅速和真实。”他说。 “当我下班的时候,我的皮肤变成棕色了,就好像我全身都晒黑了一样。身体没有衣服覆盖的地方,比如手、脸和脖子,则都成了红色。”
但今天,33年过去了,情况完全不同了。切尔诺贝利这座被遗弃的城市已经成为一个度假胜地,以其怪诞的美景、悲惨的历史和拍照机会吸引着慕名前去的旅行者和Instagram用户。当地有两家旅馆,虽然简单却是十足的苏联风,且尚能为游客提供舒适的住宿条件,而乌克兰政府已经宣布计划,要将其变成官方的旅游地了。
知晓更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欢迎关注道人,为你带来不一样的历史解答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非常感谢回答您的问题。
我把自己百家号写的原创文章分享到这里。
美国HBO电视网的5集迷你剧《切尔诺贝利》从5月6日开播后便口碑爆棚,5月20日播出第三集后评分仍然持续走高。在人们谈“核”色变之际,它让33年前那场黑色的核泄露记忆再度开启。时至今日,切尔诺贝利方圆30公里大部分地区仍人迹湮灭,故有“死亡之城”之称。 辐射量相当于500颗美国投在日本的原子弹 1977年建成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位于乌克兰东北部。作为苏联境内修建的第一座核电站,它最初以列宁的名字命名,被视为苏联强大的象征,其安全性能号称当时世界之最。 1986年4月25日晚,核电站4号机组工作人员受命停机检测,在测试反应炉自我供电系统时,操作员违反指令,错误地将所有安全系统关闭。26日凌晨1时23分,随着一声沉闷的爆炸轰响,反应炉重达1200吨的顶盖被抛入夜空,一条30多米高的火柱直冲云霄,8吨辐射物质混合着炙热的石墨和核燃料喷涌而出。人类迄今唯一的7级特大核泄漏事故爆发了,其辐射量相当于500颗美国投在日本的原子弹。 爆炸伊始,有大批市民聚集在城镇的铁路桥上,观看事故。目击者后来声称,自己看到了一股彩虹般美丽的火焰。但事后,很多目击者死亡了,他们遭到了500伦琴的辐射,这个强度足以让任何一个生物丧命。 2000℃的高温火球迅速烧毁了机房,值班员一瞬间就被热浪吞噬,190多吨放射性物质不断喷涌。“到处都是火焰,还有熔化的金属”,“石墨落在哪,哪儿就变成火海”,幸存者事后回忆说。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网站公布的录像显示,当时一架米-8直升机正在核电站4号机组上空盘旋,缓缓向作业区域接近。突然直升机尾部一沉,弯转扭曲,紧接着整个机身像泥一样瘫软,螺旋桨断裂碎片四处飞溅,短短几秒钟后,直升机葬身火海。
爆炸后半小时不到,第一批消防队员赶到现场,维克托·比库恩是其中一员。他穿着一身棉布制服,毫无防护地驱车奔到距4号反应堆15米的地方。碘131、铯137等放射性物质很快侵袭而来,他大约每隔30秒就要呕吐一次。这些消防员全都暴露于致命辐射当中,当晚有2人死亡,接下来几个月,另有28人因辐射致死。 戈尔巴乔夫被骗了 凌晨4时多,莫斯科,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了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的睡梦,电话是能源部长马约列茨打来的。雷日科夫被告知:凌晨1时23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机组发生强烈爆炸,继而引发火灾。核电站的夜间密码警报显示1、2、3、4。这4个数字标志了所有的险情:核泄漏、核辐射、火灾和爆炸。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示意图 雷日科夫并没有把灾情及时上报。爆炸后8小时,莫斯科克里姆林宫,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还蒙在鼓里。“最早的消息都只说发生事故跟火灾,完全没提到爆炸。”戈尔巴乔夫后来回忆道,“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的当天上午,苏共政治局就开会讨论局势,随后组织了一个政府委员会来处理事故后果。” 戈尔巴乔夫还特别咨询过苏联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亚历山德罗夫。后者让戈尔巴乔夫放心,“他告诉我反应堆绝对安全,甚至可以装置在红场,过程跟煮茶没两样,就像在红场摆个茶壶。”在政治局会议中,亚历山德罗夫公然宣称:“并没有发生什么可怕的事,这种情况对工业性反应堆简直司空见惯,您(戈尔巴乔夫)最好喝上两盅伏特加,就点小菜,好好睡上一觉,到时候什么后果也不会有的。”当局因此没有发出核辐射警告消息,也没有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而在这时,俄罗斯新闻社记者伊戈·科斯汀乘着朋友驾驶的直升机来到了切尔诺贝利,成为第一位目睹灾难的记者。他看到核电站4号机组大楼已被毁,稀薄透明的烟雾从烟囱里冒出来。“我打开窗户,什么都听不到。反应炉的废墟就在我下方,我觉得有如漂浮在失重的太空,仿佛身处墓地,现场一片死寂。我甚至再也听不见直升机的声音,现场空无一物,一片黑洞,像个死寂的坟墓。”科斯汀说。他拍照的相机也因辐射突然失灵了。 由于爆炸发生那天恰好是星期六,距离核电站3公里外的普里皮亚特市,约5万居民生活如常,有人甚至在举办婚礼。民众对于切尔诺贝利的灾变一无所悉,救护车却不断在核电站与市医院之间往返,街头甚至出现了手持冲锋枪戴着面具的士兵。 《切尔诺贝利》剧照 克伦班亚克上校带队负责在城里测试放射性读数,当时放射性的测量单位称为伦琴,正常大气中的放射量是0.000012伦琴。中午时分,普里皮亚特放射性读数已高达0.2伦琴,为正常值的1.5万倍。 下午,普里皮亚特开始传言核电站夜里发生了爆炸并造成死亡,官方没有就此发布任何消息,孩子们仍然在广场上玩耍。在一份送到莫斯科的解密档案里,普里皮亚特市的官员向中央报告称,事故发生1小时后他们就知道了核辐射的强度,但在没有接到莫斯科的命令前,没有人敢通知当地居民,只有在核电站上夜班的工人知道事故原因。 到了傍晚,辐射值攀升到正常值的60万倍,此时门窗本应密封,民众也应食用碘片以中和放射性。一般认为,人体每年最多可以吸收2伦琴核辐射量而不受影响,一旦吸收超过400伦琴,人体就会遭到致命污染。事故第一天,当地居民吸收的放射性污染为100伦琴,照此速度,他们4天内吸收的辐射量足以致命。 10万余人被迫转移 随着形势越来越严峻,4月27日上午11时,核爆炸事故发生30小时后,莫斯科方面终于决定撤离当地居民,1000多辆巴士、300多辆卡车开进了普里皮亚特。下午2时军方宣布将彻底疏散该城。为避免引发惊慌,当局并没有告知真相,只告诉居民有两小时打包时间,除携带随身衣物和必需品外,什么都不能带。尤莉亚玛琪当时只有5岁,“他们要我们上巴士,我清楚地记得,我得挑选要带走的玩具,我有很多洋娃娃,我想全部带走却不行,我们甚至来不及带保暖衣物”。 3个半小时之内,巴士载走了约5万名原子难民,只剩下军方人员以及科学代表团成员留守。很多民众原以为只是离开三五天,不想这一去便是一辈子。当巴士将居民运往乌克兰首府基辅等城市时,他们所有的衣物、现金和证件都被换掉,以免造成核尘人为扩散。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后,大量放射性粒子随云层被风吹向北方,从乌克兰境内向俄罗斯上方飘移1000多公里,先后到达白俄罗斯、波罗的海、瑞典上空,法国、英国等地也受到放射性污染。 《切尔诺贝利》剧照 4月28日早上,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附近核电站的工作人员上班时接受例行辐射检查,他们的鞋子显示有10倍于正常水平的放射能。国际社会这才意识到,一定是某地发生了重大核泄漏事故。尽管如此,当晚21时,莫斯科电台也只播出了一则42个词的简讯,宣布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意外,政府已成立委员会,采取步骤消除后果。次日政府承认曾撤离平民,有两人死亡,但没有说明出现了核泄漏事故,也不提示居民进行防护。 为了掩盖事件的真相,苏联政府仍于5月1日在离切尔诺贝利140公里的基辅市举行了传统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大游行。在记者科斯汀看来,这无异于一场死亡游行,约百万民众为此遭到了危害生命的核辐射。此后当局又按计划举行了国际自行车比赛,苏共中央政治局还下发了秘密文件,禁止医生作出事故清理者患病原因与核辐射有关联的结论。尽管几天后《真理报》刊登了第一份有关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详细报道,但对爆炸后产生的放射量及伤亡人数仍讳莫如深。 5月8日,苏联政治局甚至通过决议,要求将苏联所有被污染的肉类和好肉掺在一起做成香肠出售,两者的具体比例是1:10。当然,供应市场不包括莫斯科。在听取专家汇报后,当局最终还是决定将切尔诺贝利方圆30公里的居民全部撤离。至5月中旬,十万余人被迫离开家乡。 核电站站长只有燃煤发电厂知识背景 切尔诺贝利核污染的放射性物质中最重要的元素有两种,一是放射性碘131,一是放射性铯137。碘131一旦被人体吸入,可引发甲状腺疾病,包括甲状腺癌,铯137会造成造血系统和神经系统损伤。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导致33万多人被迫离开家园,数千名儿童罹患甲状腺癌,上百万人生活在对自己健康和生活的忧虑之中,其影响持续至今。”据专家估计,完全消除这场浩劫的影响最少需要800年,将经过整整40代人。然而,在苏联官方的统计中,切尔诺贝利事故只有59人因严重辐射而死亡。因辐射而患癌症死亡的人数至今没有准确说法。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说法,4000人因辐射而患癌症死亡,而绿色和平组织的估算数字却是高达9.3万人死亡。据军队的说法,50万清理人中的2万人已经死亡,20万残障。 隔离区内,松树林因过量辐射导致树叶统统变红,形成了著名的红树林。由于人迹罕至,隔离区成了动物的天堂。麋鹿、狐狸、野猪甚至濒临灭绝的乌雕都可以在这里看到踪迹。这些生活在隔离区内的动物并没有发生异常突变,更不像外界传说,这里的老鼠长得像猫一样大。 一桩看似偶发的事故,实则早就埋下了隐患。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站长布留哈诺夫只具有燃煤发电厂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总工程师福明只有非核发电厂的工作经历;主管第3号和第4号核反应堆的副总工程师季雅特洛夫只管理过一些小反应堆。对于像核电站这样极其危险的地方,没有处理事故的预案,事故发生后,消防队员按一般火灾来处理,以致死伤惨重。并且,该反应堆没有安全壳,致使化学爆炸将厂房顶盖掀掉,造成事故进一步扩大。197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三里岛核电站因人员操作失误发生核泄漏,造成2号反应堆损毁,但事故并没有对环境造成危害,也没有人员伤亡,其安全壳作为最后一道防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信息的不透明,使很多人对当局的信心瓦解,无形中成为日后苏联解体的导火索之一。苏联解体后,戈尔巴乔夫对切尔诺贝利事件感触颇深:“这是个苦涩的胜利,这个国家将永远无法复原,它耗费了我们180亿卢布,当时1卢布等于1美金,如果再考虑到事故不久后石油价格暴跌,便能想象我国的困境,还有改革政策所面对的麻烦。” 回顾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这一人类核能利用史上的惨痛记忆,只期待世人能铭记教训,避免悲剧重演。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