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清朝的康熙为什么要停止修长城?
长城,蒙古,清朝清朝的康熙为什么要停止修长城?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所以清朝费了大工夫也要修柳条边,从而隔离东北和中原,防止中原汉人渗透到东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长城,实属无益。”这是康熙对下属要求修补长城之人的回答。清朝统治者对蒙古部落有自己的一套统治方式,已经很好的解决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劫掠,修长城这种劳民伤财,对政局不稳的事情,康熙这样的皇帝是不会做的。
清朝入关之前就先征服了漠南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逐步建立蒙古八旗制度,直接从蒙古地区征兵。蒙古八旗与后来的旗盟制度是不同的,蒙古八旗是正规军,都统、佐领等高级官员有皇帝指派,兵丁为世袭的兵户,和满汉八旗子弟一样每月可领月俸,女孩可当“秀女”入宫。在满汉八旗入关以后逐渐被腐蚀的不能打仗,蒙古八旗的子弟生长在草原,自幼练习弓马,很长时间具有一定战斗力,蒙古八旗兵最后的辉煌是僧格林沁率领下与英法联军在北京城外的八里桥大战。
另一个是盟旗制度,这是由蒙古贵族自己控制的民兵组织,平时兵民合一,只有皇帝征调打仗时才有军饷。有四十九旗,各旗有固定的游牧范围。旗主受清朝理藩院辖制,没有死刑判决权,不能入侵周边旗的地盘。否则蒙古八旗兵和理藩院会让你知道厉害的,清廷对犯错的旗主处罚是很厉害的,察哈尔部的首领因为暴怒杀死暗杀自己的刺客,也要被圈禁。严格的管控之下,蒙古贵族想要扩大势力,建立强大的军队几乎是不可能的。
清朝统治者保持与蒙古贵族和旗人的通婚制度,这个是互相通婚的满蒙联姻,而不是汉朝的和亲制度。蒙古贵族的女子很多成为清朝后、妃,皇帝的格格也能成为蒙古贵族的福晋。这是多层次,长时间的联姻,稳定了清朝与蒙古的关系,甚至使蒙古贵族成为清朝最稳固的盟友,最可信赖的力量。清朝皇帝通过联姻直接控制蒙古贵族的世袭罔替,最典型的例子是僧格林沁,作为成吉思汗的后裔旁系(成吉思汗弟弟的一支),到僧格林沁父亲一辈时,家道中落沦为富人放牧为生,只是头上顶着台吉的称号。嘉庆皇帝的驸马,科尔沁部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无嗣,道光皇帝特别选择了这个沦落到底层的贵族为嗣子,最后僧格林沁也以忠诚回报清朝。
“减丁”这是满族人的祖先,女真族完颜氏建立的金朝对蒙古人的政策,每隔几年派兵入蒙古境内杀死一部分成年人,来防止蒙古人口增长威胁到金朝。但是金朝的减丁政策即没有太大的效果,还导致蒙古人对金朝的刻骨仇恨。清朝统治者对蒙古人口增长以后的威胁还是有一定认识的,对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铁骑横扫天下深深忌惮。清朝统治者另辟蹊径的解决了蒙古人口增长的威胁,通过改变蒙古人的信仰,由蒙古传统的萨满教改信藏传佛教(喇嘛教)。通过“以政护教”,“以教固政”全面保护、利用喇嘛教,政治上给予喇嘛教很多特权,让上层喇嘛和王公贵族相互结合,很多贵族子弟通过“转世”成了高级喇嘛;经济上给予喇嘛寺大片的土地与牲畜,免除僧侣的各种兵役、徭役、赋税,让普通僧侣不用劳作就能生活的很好;通过佛教的“宿命论”,说服蒙古人出家,规定蒙古家中必须有一人出家,到了道光年间蒙古有40~50%的男丁在当喇嘛,喀尔喀地区更胜。清朝还禁止“蒙汉通婚”,汉族女人嫁到蒙古是要判死刑的。中国历史上清朝康雍乾时期是人口大爆炸时期,人口从明末的人口约一亿,到清末的人口约四亿。而同期蒙古的人口从清兵入关之前的各部统计216万(这只是最早被清朝统治下的人口,加上漠西蒙古和漠北那些未被征服地区,蒙古人口大约不超过一千万),到清末只有171万,(冯玉祥的报告里甚至认为蒙古人口只有60万)清朝用温水煮青蛙的“减丁”政策是很成功的。
经济文化上,设置了杀虎口、张家口、古北口六处作为通商关口,对进出人员严格登记,汉蒙两族长时间进出人员要到理藩院报备,汉人最长不得在蒙古逗留一年,不得与蒙古人通婚。禁止蒙古贵族聘用汉人文吏,禁止蒙古贵族学习汉字,连公文都不能用汉字。喇嘛教每年都要举行进藏熬茶、布施活动,每次都要用大量财力、物力消耗在这个活动中。清政府还支持晋商进入蒙古,对蒙古贵族和普通百姓大量放高利贷,几乎每个蒙古贵族都欠晋商还不完的债务,后来的外蒙独立有很大原因是外蒙古贵族想独立后赖掉这笔账。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杀光,清朝对待漠西蒙古就是这个政策。准葛尔盆地现在居民是维吾尔族,清朝前期这里是漠西蒙古准葛尔部的世袭领地。蒙古准葛尔部是明朝瓦剌后裔,当时对清朝是最大的威胁,比反清复明组织要严重的多。康熙年间准葛尔汗国可汗葛尔丹趁着喀尔喀蒙古与漠南蒙古内斗,想要一统蒙古天下。康熙二十九年开始,历经康雍乾三朝,用了六十八年清朝才灭了准葛尔部,同时杀光准葛尔部蒙古人。
这些政策执行后,蒙古人被清朝统治者固定在一定区域,与外界文明隔绝;人口基数又少,大量财力被浪费在进西藏熬茶布施活动中,贵族还要欠商人很多钱财。不要说修建长城防御,再由清朝统治下去,蒙古人都要灭绝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我们得知道,长城之所以被称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因为它作为一项庞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抗北方少数民族侵略的作用。而它的修建历史从西周到大明长达2000多年。到了清朝,康熙帝宣布永不修建,长城至此作为中华民族的标志留存至今。而康熙帝之所以不修建长城,也是从当时的现实因素所考虑的。
修建长城耗费巨大,有损国力
中华民族一直以来都以勤劳勇敢著称,从古至今创造了无数叹为观止的庞大工程设施。然而这恢宏气魄的背后却是流着无数劳苦大众的鲜血和汗水。尤其是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古代封建社会,修建长城往往是需要举全国之力、动摇国本才能完成。
秦朝在统一天下后,为了能够有效的维护国家统一局面,动用了百万之众修建万里长城以抵抗北方匈奴人的侵扰。当然,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庞大军事工程,由于劳民伤财,弄得民不聊生,最终也为秦二世而亡埋下了祸根。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