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清朝的康熙为什么要停止修长城?
长城,蒙古,清朝清朝的康熙为什么要停止修长城?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第五,康熙在即位期间,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北征葛尔丹。这些军事活动虽以胜利告终,但也给了国家和社会巨大的压力,百姓在此时需要的是休养生息。如若修建长城,既劳民又伤财,秦二世而万的经验教训不能不重视。
结语
所以,从以上几点来看,清朝根本没有必要再修建长城,作为清朝最为英明的皇帝,康熙必然能够权衡其中利弊得失。
小林历史观,坚持原创,欢迎关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康熙原文。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其在鼎盛时期的疆域及功绩被世人所褒扬,它不仅创造了一个康乾盛世,更是以武力为手段,不断征服那些敢于反叛的蒙古部族,以血亲为纽带不断加强蒙古上层贵族的家族认同感,清代多位后妃均出自蒙古诸部,甜枣与大棒的交替使用最终将困扰中原王朝数千年来的北方游牧民族及新疆少数民族直接纳入到清朝的版图和统治范围之内。 长城这个始建于秦朝,完备于明代,被历代中原王朝不断修缮的北方边塞终于在康熙时期被彻底的放弃了,时至今日已经成为我们中国文化及文明智慧的象征。 它功能的终结代表着中国在清代一个大一统民族的融合。
我是林哥生活,以上仅为一家之言,欢迎大家评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想要了解为什么不修长城,那得先了解一下长城最初的用途。
始皇帝一统天下以后,游牧民族匈奴对中原威胁甚大,继而始皇帝把断断续续的长城连成一片,才有了这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城。长城最初的用途就是防止游牧民族肆意践踏中原文明而修建而成的。那么到了康熙年间,为何又不修长城了呢?
1:满清就是游牧民族,总不能自己再修吧。这有点自相矛盾。自己就是游牧民族最后得了天下,反过来再修长城抵御游牧民族,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2:时代发展到这个时候,长城的作用已经不那么大了。炮已经装备到军队,再想用长城抵御敌人,作用已经不大。你修了那么久,人家一炮给你轰了,有何用处?
3:长城已经年久失修,如果想彻底修复,那么需要庞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个对于国家来说是非常消耗民力,消耗国力的。
4:从始皇帝建长城到康熙年间,这两千年时间里,政治制度和人的认知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统治者已经清楚的认识到单单依靠一堵墙想要实现江山永固那是不可能的。只有以德服人,以德治国,才能使国祚绵长,国运恒昌。因为始皇帝想靠长城和实现大秦万年,却二世而亡。可见长城并不能有效的护卫国家。
康熙皇帝能认识到这些,只有培养自身的修养和培养优秀的继承人,继而使国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之长城。与其花费大价钱去透支民力而收效甚微,倒不如释放民力,让百姓安居乐业来的实在,因此不修长城。
欢迎发表不同看法,可以在评论区讨论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长城,实属无益。”这是康熙对下属要求修补长城之人的回答。清朝统治者对蒙古部落有自己的一套统治方式,已经很好的解决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劫掠,修长城这种劳民伤财,对政局不稳的事情,康熙这样的皇帝是不会做的。
清朝入关之前就先征服了漠南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逐步建立蒙古八旗制度,直接从蒙古地区征兵。蒙古八旗与后来的旗盟制度是不同的,蒙古八旗是正规军,都统、佐领等高级官员有皇帝指派,兵丁为世袭的兵户,和满汉八旗子弟一样每月可领月俸,女孩可当“秀女”入宫。在满汉八旗入关以后逐渐被腐蚀的不能打仗,蒙古八旗的子弟生长在草原,自幼练习弓马,很长时间具有一定战斗力,蒙古八旗兵最后的辉煌是僧格林沁率领下与英法联军在北京城外的八里桥大战。
另一个是盟旗制度,这是由蒙古贵族自己控制的民兵组织,平时兵民合一,只有皇帝征调打仗时才有军饷。有四十九旗,各旗有固定的游牧范围。旗主受清朝理藩院辖制,没有死刑判决权,不能入侵周边旗的地盘。否则蒙古八旗兵和理藩院会让你知道厉害的,清廷对犯错的旗主处罚是很厉害的,察哈尔部的首领因为暴怒杀死暗杀自己的刺客,也要被圈禁。严格的管控之下,蒙古贵族想要扩大势力,建立强大的军队几乎是不可能的。
清朝统治者保持与蒙古贵族和旗人的通婚制度,这个是互相通婚的满蒙联姻,而不是汉朝的和亲制度。蒙古贵族的女子很多成为清朝后、妃,皇帝的格格也能成为蒙古贵族的福晋。这是多层次,长时间的联姻,稳定了清朝与蒙古的关系,甚至使蒙古贵族成为清朝最稳固的盟友,最可信赖的力量。清朝皇帝通过联姻直接控制蒙古贵族的世袭罔替,最典型的例子是僧格林沁,作为成吉思汗的后裔旁系(成吉思汗弟弟的一支),到僧格林沁父亲一辈时,家道中落沦为富人放牧为生,只是头上顶着台吉的称号。嘉庆皇帝的驸马,科尔沁部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无嗣,道光皇帝特别选择了这个沦落到底层的贵族为嗣子,最后僧格林沁也以忠诚回报清朝。
“减丁”这是满族人的祖先,女真族完颜氏建立的金朝对蒙古人的政策,每隔几年派兵入蒙古境内杀死一部分成年人,来防止蒙古人口增长威胁到金朝。但是金朝的减丁政策即没有太大的效果,还导致蒙古人对金朝的刻骨仇恨。清朝统治者对蒙古人口增长以后的威胁还是有一定认识的,对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铁骑横扫天下深深忌惮。清朝统治者另辟蹊径的解决了蒙古人口增长的威胁,通过改变蒙古人的信仰,由蒙古传统的萨满教改信藏传佛教(喇嘛教)。通过“以政护教”,“以教固政”全面保护、利用喇嘛教,政治上给予喇嘛教很多特权,让上层喇嘛和王公贵族相互结合,很多贵族子弟通过“转世”成了高级喇嘛;经济上给予喇嘛寺大片的土地与牲畜,免除僧侣的各种兵役、徭役、赋税,让普通僧侣不用劳作就能生活的很好;通过佛教的“宿命论”,说服蒙古人出家,规定蒙古家中必须有一人出家,到了道光年间蒙古有40~50%的男丁在当喇嘛,喀尔喀地区更胜。清朝还禁止“蒙汉通婚”,汉族女人嫁到蒙古是要判死刑的。中国历史上清朝康雍乾时期是人口大爆炸时期,人口从明末的人口约一亿,到清末的人口约四亿。而同期蒙古的人口从清兵入关之前的各部统计216万(这只是最早被清朝统治下的人口,加上漠西蒙古和漠北那些未被征服地区,蒙古人口大约不超过一千万),到清末只有171万,(冯玉祥的报告里甚至认为蒙古人口只有60万)清朝用温水煮青蛙的“减丁”政策是很成功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