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一个人需要读什么书,能对他成长有帮助的?
自己的,的书,书籍一个人需要读什么书,能对他成长有帮助的?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各种对自己有启发,或是学技能的书就是好书。就是对自己成长有帮助的。
即便是小说,散文,哲学类也都是对一类人有好处的。若是不知道自己需要读什么书,就想一下缺什么吧,缺钱,就读可以教一技之长的书,缺媳妇,就读如何追求爱情的书等。
现在有一部分人提倡读书无用论,各人觉得是理解过度。什么时间干什么事读什么样的书是普通大众的基本追求。小学读书是为了启蒙,中学读书是为了扫盲,高中读书就要确定理想或是以后要走的路,要做的事,大学是要学习完成理想的技能或是以后走路的方式。
一个人需要的是对自己有帮助的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经典是毕读的,一些兴趣类,一些技术专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感谢邀请
一,这要看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环境下,看不同的书,针对性地看,才会减少时间,收获更大。
二,如果想心灵自由就看心灵成长的书
三,如果成为销售冠军。多学一些销售技巧,沟通,谈判方面的也会一点受益。
四,针对性的学一些行业内的和行业有关的这样会减少一些时间少走些弯路。
四,但人生最重要的最关键的是心灵的自由和觉醒!
五,觉醒治百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随着社会节奏加快,人们对知识的需求也日渐增高。随着学习需求越来越多,很多人不禁变得越来越焦虑。如今,人们感兴趣又渴望学习的东西太多了,面临着无限的选择。即使选择已经很精确,依然会发现某个领域的内容,还有许多亟待深入了解。毕竟,拥有核心知识就获得了相应的竞争力。然而,努力也是需要有方向的,拼着蛮力不断努力,很可能会一无所获。我们在努力之前,必须找到有效地方法,清除获取知识的那些障碍,我们才能够更加轻松、高效地获取真正对自己有用的那些知识。
合理安排时间,棘手的事情列入日程
学习知识需要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如果学习只停留在想象阶段,那必定会无所收获。第一步,就是要行动起来,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
面对棘手的任务,许多人都会情不自禁地逃避,将它不停地拖延到最后一刻完成。事实上,真正对人生有意义的事情,却往往就是那些看起来十分棘手,又相当重要的事情。即使你暂时将这些“重要事情”搁置一边,它依然会悄悄躲在你的心理,使你感到莫名焦虑。
想办法完成它,这样你的能力不仅能得到提升,还能使你有继续行动起来的动力,由此获得良心发展。为了能使心中的想法,快速转化为学习的实践能力,在这里,推荐3本时间管理方面的书给大家。书中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方法,能使你轻松将棘手又重要的事情,顺利列入日程。
简·博克/莱诺拉·袁的《拖延心理学》
简·博克和莱诺拉·袁,是两位专门研究拖延症的心理学家,《拖延心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度剖析了人们拖延背后的真实原因,往往是对失败、成功、控制、疏远和依附的恐惧。就好像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人们对过往某些反应会深刻地映入大脑。想要克服拖延,就需要采用一些心理途径,从根源上消除对重要而棘手事情上的恐惧,从而获得更加积极主动的人生。
佐藤惠的《神奇手账》
《神奇手账》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手账,进行时间管理。佐藤惠使用的是时间轴手账。书中介绍的方法可操作性很强,读者通过一本小小的手账,即可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还可以定时对各项活动进行复盘。
通过手账,你可以将忽略很久又重要的事情列入日程,在旁边写下处理事情的困难之处,有助于帮助你顺利完成它。通过记录手账,你可以清晰地看到每周完成的具体工作,以及将拖延许久的事情,列入日程。
博恩·崔西的《吃掉那只青蛙》
博恩·崔西根据各种事情的棘手程度,将其形象的比喻成蝌蚪和青蛙。我们每天需要做的是将最大最丑的青蛙,即最难最重要的事情处理掉。长期坚持下去,就会过得越来越轻松。
事实上,每人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尽管许多人每天被各种事情包围,但80%的事情实际上是一些对发展没有帮助的琐事而已。书中向读者提供了21条有效建议,为读者提供了顺利完成棘手问题的有效方法。
全身心投入,不断思考所学的知识
学习不是时间的堆砌,在此过程中需要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花大把时间学习,效率却比那些生活中兴趣爱好广泛的朋友低得多。原因就在于,他们只是看上去努力,实际上只是一根筋地浪费时间而已。真正的学习不在于学习时间的长短,不在于输入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愿意集中注意力真正思考所学的真实内容。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很容易被各种各样的事情所吸引。多数情况下,在看书的时候,思绪不知道早已经飘到哪里去了。相对于灵活的大脑,很多人欠缺地却是静下来的心理状态。在这里,推荐2本书给大家,希望能帮助大家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提高效率。
上一篇:去新公司待一星期就想离职。职场上,到底该如何克服“尴尬期”?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