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红楼梦》第一回:此开卷第一回也……。这句话是不是有点多余,曹雪芹为何要这样写?
红楼梦,第一回,这是《红楼梦》第一回:此开卷第一回也……。这句话是不是有点多余,曹雪芹为何要这样写?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直接撞到拙作《伴读红楼》的开篇。故引于此。
开篇第一句,此开卷第一回也。别以为这是一句废话。其实开头部分在有的版本中不在第一回内。这部分内容写了《红楼梦》的来历和创作意图,以及小说的主题。把这部分加入第一回,题目仍然是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但是其内含意蕴却大大丰富了。
从回目来看,是写甄士隐和贾雨村的故事。现在把两个神话也包含进去,就有了更深层的意思,即指作者将许多真实事情及真实感悟隐藏起来,用假语村言讲述人世间故事,使闺阁女子得以昭传。并且开头就展示了全书架构,于真假虚实之间展开一部大书。超现实地从两个神话引出红尘故事。还让神话被甄士隐梦中听来,使神话故事与人间生活混然一体,实现了虚幻世界与真实世界的统一。作者怕咱不明白用意,加这么一句,以示这也是第一回内容。
既然有了这个设问,又承蒙邀请回答。我就谈些看法。
此开卷第一回也,这句话是不是作者原话,曹雪芹为什么要这样写,恐怕难有定论,只能猜测。猜测的依据应该,而且只能是众多版本的比较,研究下去就入了版本学的范畴。
这句话是不是有点多余?这样问就很有意思了。这样问至少可以引导我们,尊重眼前事实,白纸黑字印在那里。你是作一个版本学考证家,还是像我一样,只去分析这样一句话,写在开头到底好不好?有什么作用? 至于后者,目前看到的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认为多余,例如有人认为,这是别人在替小说做《凡例》,即序言,这是序言里的话。后来经过不断地手抄流传,大家把它误做了小说的正文,把它当成曹雪芹写的了。
有人认为这是一句简单的开篇词。没有实际意义。就像结尾有一句且听下回分解一样。甚至就像一个句首语气词。
也有人说这就是曹雪芹小说里的原话。是曹雪芹为规避文字狱,故意采取的一种类似旁白或画外音等的表达手段,就是想将书中所说的内容进行真事隐,假语存,放烟幕弹,以混淆视听。开头这一句话,能起到那样作用吗?我是怀疑的。
按照本文开头所引我的观点,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这部分内容写了《红楼梦》的来历和创作意图,以及小说的主题。其中“这部分”指的是这一段。把这部分加入第一回,回目不变,就使其内含意蕴更加丰富了。试想,有那么一个男人的人生,不管是不是作者,对照甄贾的故事,比单讲甄贾的故事,是不是更丰富了。
二、如果其中“这部分”指的是到一绝……谁解其中味。就把两个神话也包含进去,就有了更深层的意思,即指作者将许多真实事情及真实感悟隐藏起来,用假语村言讲述人世间故事,使闺阁女子们得以昭传。
三、这段阐述创作《红楼梦》的缘起和目的,那种既像又不像是作者的口吻。开头就展示了全书架构,于真假虚实之间展开一部大书。这部分说得那么恳切,那么深刻,不由你不信,但是你全信以为真了,你就是不懂《红楼梦》,你不信,或者半信半疑,也难读懂《红楼梦》。这就是《红楼梦》区别于其他小说的高妙之处。如果你看着故事,品着其中味,这就对了。
四、说这是对古代说书人习惯的保留。认为《红楼梦》跟四大名著其他三本不同,是作者一个人独立创作的,而不是民间流传的故事,但是为了让这本书更流行,就仿效了当时的话本小说,在结构和形式上用了这种话本小说的形式,属于在形式上做了流行样式的保留。恰恰相反,不光那三部,就是全部古典小说,有哪一部出现过此开卷第一回也这样的开头?
五、这一段话非常明确的说明了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假假真真中透露着作者的真情实感,可以说第一段是整本书最应该反复去读的,是所有人在迷茫不解的时候,都要读一读,曹雪芹写红楼梦的动力究竟是什么,其实第一段已经说得很清楚。很显然,这样认为本身,就没有真正读懂这句话。没有真正把它当作开卷第一回的内容。纵观大量研究成果,我发现,几乎绝大多数研究者都是这样理解的。对此,我不禁要问,这段话是完全真实的吗?事实上大批研究者就是把它当作了真的。有些甚至用这其中的内容作为论据,例如根据作者经历了
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裤之时,饫甘餍肥之日,……所以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就来断定作者身世。其实,恕我无知,听说有人怀疑《红楼梦》的作者是不是曹雪芹,我也曾经发问,难道曹雪芹让薛蟠闹出唐寅变为庚黄的大笑话,竟不知道为他的爷爷曹寅避讳吗?说远了,抱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多余,这样更加的文学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句话是“元”的意思,这是真事隐的方法
上一篇:看完今年的第一期《中国好声音》,你们有什么感触想说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