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三国演义》第79回的内容概括是什么?如何看待这一回的故事?
曹植,曹丕,刘备《三国演义》第79回的内容概括是什么?如何看待这一回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2.汉中王刘备欲先伐吴,报关羽被害之仇,然后再伐魏。寥化提出关羽被害皆孟达刘封之罪,应诛此二逆。孔明谏应缓图之,可暂将二人调开。孟达降魏,汉中王刘备听孔明谏,派刘封前去讨逆,让二虎相斗。孟达派使者劝降刘封,被刘封扯碎降书,斩来使。遂与孟达交战,被孟达徐晃夏候尚打败。回到成都,被汉中王刘备斩杀。
下面回答第二个问题:如何看待这一回的故事?
一、记得上小学时,曾听当高中语文教师的父亲讲过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那时就已能背诵:‘’煮豆燃豆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当时对曹植的才华佩服得五体投地,对兄长曹丕蛮模霸道无情无义之举,恨之入骨。天底下竟有为了权势抛弃手足之情之人,真小人也!偏偏语文课本上也说曹植七步赋诗,更加重了这种认识。
长大后再读《三国演义》,方才领悟这种认识有失偏颇,原来是曹植有错在先。当得知父亲病故,曹植出于对兄长掌权的忌妒,不仅不来奔丧,反而在家里酣饮。当曹丕派人来报信时,他竟纵容下属出言不逊。这才导致曹丕怒杀下属,捉曹植前来问罪。
另外,这首“煮豆”诗并不是七步成诗,而是当即而成。七步诗是在曹丕要求按墙上一幅“二牛斗墙下,一牛坠井死”的水墨画而作。即: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相遇由山下,焱起相搪突。二敌不惧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见到没难住曹植,曹丕才命以“兄弟”为题,但不准出现“兄弟”二字,应声即作。结果,曹植不加思索,即口占出“煮豆”诗。
二、关于斩杀刘封一节,汉中王刘备做得不太地道,完全是出于针对关羽之死刘封有过错这一过节,找茬报复。当刘封得知孟达降魏并劝他也归降时,刘封撕毁劝降书,杀掉来使,听从刘备指挥,前去攻打孟达。结果被孟达徐晃夏候尚三面夹攻,再加上自己的部下使计降魏,遂遭大败。败后,刘封仍不投降,回到成都向刘备复命。刘备此时再杀刘封,纯属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后来刘备得知刘封毁书斩使之后,有所悔悟,但悔之晚矣
如今重读〈三国演义〉第79回,细细品味,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推敲:
1.原著写得很明白,“煮豆”诗明明是应声而作。可我们这些年,为了追求感官效应,在电视剧里包括在课本里,都把它说成是七步成诗。《三国演义》本来就是文学作品的虚构而成,可是我们又把它虚构一次。这种作法是否合适,确实值得推敲。
2.曹丕并非无知无识的小人,在治国方略上,文治武功还是有一套的。何况七步诗的前提是曹植有错在先。但由于后人只关注了七步诗的典故,无形中贬低了曹丕的形象,给人造成了无能之辈的印象。这一点,对曹丕确实有些不公。
3.刘备杀刘封,显得不够大度,有失君王之风。拿到今天来看, 有的领导对某某人有看法,对人家的优点长处视而不见,处处找毛病给人家穿小鞋,抓住一个失误就放大处理。致使能人没了积极性,甚至跳槽。导致单位里庸人云集,能人没有用武之地。这种现象确实有些遗憾!
一家之言,恐有失偏颇,欢迎条友批评指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三国演义》第79回的内容概括是什么?
1.《兄逼弟曹植赋诗,侄陷叔刘封伏法》,说的是曹操病故,长子曹丕继位,闻三弟曹植在家酣饮,竟不来奔丧。乃令许褚将其擒来问罪。曹丕知其擅诗,要其当堂赋诗,可免其死。曹植当场七步成诗,方得逃脱。
2.汉中王刘备欲先伐吴,报关羽被害之仇,然后再伐魏。寥化提出关羽被害皆孟达刘封之罪,应诛此二逆。孔明谏应缓图之,可暂将二人调开。孟达降魏,汉中王刘备听孔明谏,派刘封前去讨逆,让二虎相斗。孟达派使者劝降刘封,被刘封扯碎降书,斩来使。遂与孟达交战,被孟达徐晃夏候尚打败。回到成都,被汉中王刘备斩杀。
下面回答第二个问题:如何看待这一回的故事?
一、记得上小学时,曾听当高中语文教师的父亲讲过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那时就已能背诵:‘’煮豆燃豆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当时对曹植的才华佩服得五体投地,对兄长曹丕蛮模霸道无情无义之举,恨之入骨。天底下竟有为了权势抛弃手足之情之人,真小人也!偏偏语文课本上也说曹植七步赋诗,更加重了这种认识。
长大后再读《三国演义》,方才领悟这种认识有失偏颇,原来是曹植有错在先。当得知父亲病故,曹植出于对兄长掌权的忌妒,不仅不来奔丧,反而在家里酣饮。当曹丕派人来报信时,他竟纵容下属出言不逊。这才导致曹丕怒杀下属,捉曹植前来问罪。
另外,这首“煮豆”诗并不是七步成诗,而是当即而成。七步诗是在曹丕要求按墙上一幅“二牛斗墙下,一牛坠井死”的水墨画而作。即: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相遇由山下,焱起相搪突。二敌不惧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见到没难住曹植,曹丕才命以“兄弟”为题,但不准出现“兄弟”二字,应声即作。结果,曹植不加思索,即口占出“煮豆”诗。
二、关于斩杀刘封一节,汉中王刘备做得不太地道,完全是出于针对关羽之死刘封有过错这一过节,找茬报复。当刘封得知孟达降魏并劝他也归降时,刘封撕毁劝降书,杀掉来使,听从刘备指挥,前去攻打孟达。结果被孟达徐晃夏候尚三面夹攻,再加上自己的部下使计降魏,遂遭大败。败后,刘封仍不投降,回到成都向刘备复命。刘备此时再杀刘封,纯属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后来刘备得知刘封毁书斩使之后,有所悔悟,但悔之晚矣
如今重读〈三国演义〉第79回,细细品味,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推敲:
1.原著写得很明白,“煮豆”诗明明是应声而作。可我们这些年,为了追求感官效应,在电视剧里包括在课本里,都把它说成是七步成诗。《三国演义》本来就是文学作品的虚构而成,可是我们又把它虚构一次。这种作法是否合适,确实值得推敲。
2.曹丕并非无知无识的小人,在治国方略上,文治武功还是有一套的。何况七步诗的前提是曹植有错在先。但由于后人只关注了七步诗的典故,无形中贬低了曹丕的形象,给人造成了无能之辈的印象。这一点,对曹丕确实有些不公。
3.刘备杀刘封,显得不够大度,有失君王之风。拿到今天来看, 有的领导对某某人有看法,对人家的优点长处视而不见,处处找毛病给人家穿小鞋,抓住一个失误就放大处理。致使能人没了积极性,甚至跳槽。导致单位里庸人云集,能人没有用武之地。这种现象确实有些遗憾!
上一篇:哪一部国产剧让人充满回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