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水浒传》中宋江招安的事情怎么理解?
梁山,朝廷,水浒传《水浒传》中宋江招安的事情怎么理解?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水浒传》中,按照当时梁山的处境来说,选择被朝廷招安,是梁山大部分人和宋江个人的唯一的出路。
所以,宋江应该被招安。
这么说很多朋友肯定不服:
“梁山好汉们‘劫富济贫,替天行道’,大口喝酒,大块吃肉,那日子过得多好。宋江非得招安,招安,招他个鸟安。”
你宋江就是因为自己迷恋当官,所以出卖兄弟利益,心甘情愿地去给朝廷当走狗。
图| 宋江跪拜招安圣旨
真的是这样吗?
“江湖中人,真的能不理庙堂之事吗?”,你可能武侠小说看多了。
图 | 《水浒传》剧照
《水浒传》看上去也颇有几分游侠小说的色彩,但它还是要照顾现实的。
《水浒传》的社会大背景
古代的中国社会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农耕社会,农民们世世代代守在自己的土地上,很少迁徙。
但是,唐宋之交的时候,由于“均田制”的土地制度崩溃,大量的土地兼并使得很多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
如果赶上太平年代,失去土地的农民们还可以依附在贵族的庄园内,找条活路。
但是,唐朝中后期,安史之乱和黄巢之乱等对社会破坏性巨大的动乱,使得贵族们不是死了就是逃亡。
失去土地的农民,最后连依附于贵族庄园这条活路也断了。
于是,唐宋之交中国社会产生了大量的流民。
陈桥兵变后,宋太祖赵匡胤结束了结束五代十国战乱局面。
宋朝建立后,流民们重新有了土地。
但是,长期的流民生活,使得一些人适应了冒险式的生活方式,即使有了安身的土地,他们仍然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不愿意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生活,这种人被称为“游民”。
北宋时期,国民经济发展蒸蒸日上,大量的游民涌入城镇。
图| 清明上河图
看过《清明上河图》就会知道,北宋城镇的经济十分发达,对商业政策宽松。居民可以沿街开店,居民区是商业区连成一片,又没有唐朝的宵禁,所以,很多花柳巷、酒楼都是通宵营业。
所以,涌入城镇的游民在城市很容易找到立足之地。很多租不起房,住不起客栈的人干脆沿街大窝棚,露宿街头。
那么你可能有疑问,游民们靠什么生存呢?
老实点的,给人当临时工;还有很多不老实的,成为了地痞无赖,坑蒙拐骗,所以《水浒传》里经常出现一个称呼,叫“泼皮破落户”。
梁山好汉都是些什么人?
《水浒传》里,很多人物都是游民出身。
大反派高俅,就是个没有固定职业的城镇游民,因为球踢得好,得以被宋徽宗重用。
比如九纹龙史进,“从小不务正业,喜欢舞枪弄棒,母亲说他不得,怄气死了”。
再比如,劫蔡京生辰纲的晁盖一伙人,“晁盖本是郓城县东溪村的保正,生平仗义疏财,专爱结识天下好汉(多是游民),但有人投奔他,不论好歹,便留在庄上住。”
图| 重情重义的晁盖
宋江,原本是郓城的一个押司,是个小吏,但是从他平日里的作风来看,比如第十九章“宋公明私放晁天王”,显露的是一身游民文化中的江湖任侠风气。
图| 游离于庙堂和江湖之间的宋公明
所谓任侠,就是任气节、行狭义,人与人之间基于知遇相互结交,行武用剑,重承诺,轻生死,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原则往来。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重哥们儿义气。
义字当头,任侠者之间,没有严密的组织,合则留,不合则去,没有繁文缛节的约束,只凭借人与人之间的交情。就这样,构建起了一套传承至今的民间社会势力。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最初的精神信条,应该是从“七星聚义”开始的。
梁山的发展困境
梁山好汉,因为任侠的义气聚集在一起,所以山寨的大厅叫“聚义厅”。
正是因为任侠们独特的价值观,投靠梁山的人越来越多,有犯了事的朝廷武将(林冲为代表)、有走投无路的杀人犯(二龙山一伙)、社会上偷鸡摸狗之辈(时迁)。
面对越来越大的队伍,宋江不得不考虑梁山的未来出路。
摆在宋江面前有三条路:
推翻大宋朝廷,改朝换代。
保持现状,与朝廷分庭抗礼。
让朝廷注意到梁山的实力,对梁山进行招安。
梁山虽然有几万人马,但这些人多数是些无业游民,虽然宋朝重文轻武,但梁山的战斗力和正规军还是没法比的。
还有个问题,梁山没有稳定的财政收入,几万人马全靠打家劫舍过活。梁山周边的土豪劣绅再多,也总有劫完的一天吧,那将来这么多人吃什么、喝什么?难道指望几万人跟菜园子张清学种菜吗?
等到吃不上饭的时候,先不说能不能抗住朝廷的围剿,梁山自己内部或许就得乱套。所以,三打祝家庄、打曾头市,这本质上都是为了掠夺资源的战略扩张。
前两条路显然是走不通,宋江只能等待时机,通过和朝廷的对抗,先展示自己的实力,然后让朝廷知道围剿梁山的成本太高,朝廷就不得不放下身段来谈判。
这是梁山唯一的活路,实际上,宋江也是按照这一步走的。
宋江的个人困境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必须有足够的“矛盾冲突”。从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折射到历史和社会。
宋江身上就有这种“矛盾冲突”。
宋江有一句口头禅,就是自称“小吏宋江”。为何他总是强调自己是小吏呢?
这就要从“小吏”这个官职说起了,宋江总是强调自己是小吏,另一方面是对他这官职的不满,另一方面是认为自己有一身才会不能施展的自嘲。
宋江是郓城县的一个押司,就是衙门里的一个低级的公务员,成为“吏”。
图| 宋押司
我们现在把古代的官员都成为“官吏”,其实,从唐朝以后,官和吏是分开的,分属于两种不同的行政体系。
官是通过科举考试的途径来录取了,吏就不一样了,通过乡绅推荐、花钱走后门等都可以做吏。一个人一旦做了吏,一般情况下就没有当官的可能了。
所以,吏在宋朝的政治、社会地位其实相当低下。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宋江总是自称“小吏”、“鄙煨小吏”了,他自己都看不起自己。
宋江是个自命不凡的读书人,读的是修、齐、治、平的圣贤书。面对没有前程的仕途,他会甘心吗?
当然不会了,如果宋江接受这样的命运,甘于平庸,《水浒传》还怎么写下去?宋江发现庙堂上得不到的回报的郁闷,可以在江湖中得以纾解。
图 | 宋江
他利用自己“小吏”的身份,给江湖中的“好汉们”行方便,得来了“呼保义”和“及时雨”的名声,慢慢的他也发现了江湖任侠们蕴含的巨大能量。
自从汉朝儒生们与汉武帝立约之后,儒生的命运已经被安排好了,人世间,儒生们所在乎的事,只剩下“入而修齐,出则治平”。
宋江也终究是个儒生,自然逃脱不了儒生们的命运,虽身在江湖,却仍旧盼望来自庙堂的召唤。
结语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已经明白了:
无论宋江从梁山整体利益,还是他个人命运的角度去考虑,选择被朝廷招安,都是唯一的出路。
上一篇:国产剧中,你感觉哪个剧中的哪个细节影响了整部电视剧的评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