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时木兰代父从军一事,是真的吗?
木兰,花木兰,北魏古时木兰代父从军一事,是真的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清人刘溎年所著《三十二兰室诗钞》载:木兰,姓魏,名木栾,俗称木兰,生于西汉初年,系毫地(今河南)人,其父魏应。汉武帝年间,匈奴侵扰,为了抵抗外侵,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她作战英勇,不幸战死沙场,被朝廷追谥孝烈。
明人刘惟德所著《韩木兰(娥)传》载:少女木兰,姓韩,原名娥,生于元末,系四川阆中人。木兰幼年就失去双亲,与叔父韩立相依为命。12岁那年,农民起义烽火连天,木兰遂女扮男装,改名韩天保,代叔父出征,投奔红巾军王起岩部。木兰在13年的军旅生涯中,杀敌无数,战功卓著。后人在其家乡修建了木兰庙以纪念。
另据《新唐书》载:少女木兰,姓任,她生性刚烈,一腔爱国热血。在国家危急之时,她散尽家财,招募了数千义勇,组成了一支保家卫国的志愿军。为了便于行动,木兰女扮男装,跃马横刀,率领自己的数千义勇,驰骋战场,一举打败了强大的判军,为国建功。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曾写诗赞她:“甲士千群若障云,一身出能定三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认为是真的
1.关于花木兰的故事大家普遍都知道,在那个在古时代,女子混入军营被发现了可是死罪,可是花木兰不只替父从军,还建立了一番事业出来,皇帝也赫免了她的罪。
关于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也是有所真实性的。在历史上花木兰是真实存在的,她生于北魏时期,因为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就要求每一户人家要一个男子上战场,而在《木兰辞》有说到“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因为父亲年老,弟弟年幼,花木兰就想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父母的劝阻也无法打消花木兰的要替父从军的念头,只能叫她在军营万事小心,不要让人发现自己的女儿身。
很快,花木兰就适应了军里的生活,不敢在外人面前脱衣服,抛弃了女子应有的习惯。就这样十二年就过去了,在十二年里,花木兰屡建奇功,在战争结束后,皇帝很是高兴,想要对花木兰论功行赏,可是花木兰不想当官,并向皇帝表明了自己是女儿身,并向皇帝说明自己替父从军的原因。皇帝听到,很是生气,但看着花木兰的功绩上就放过了花木兰,还封为尚书,听闻花木兰想快点回家,便赏赐了一匹快马给她,让她早点回家。
回到家后,弟弟在家杀猪宰羊,为了慰劳姐姐,而花木兰换上女装,向护送她的同伴道谢,同伴见到女儿身的花木兰很是惊讶,在军营里一起生活了十二余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郎。然后花木兰替父从军的事就流传了出去,而最大的争议是花木兰的故乡在那里,木兰真的是姓花吗?
2.而《木兰辞》是《乐府诗集》的一篇,并是以写实为主,是以收集民间有趣的人和事。在杜牧的作品《题木兰庙》有验证过,有一定的真实性,在唐代史官多数认为花木兰替父从军是真的。在现今《木兰辞》出现于我们的课本中,不但是要我们学习花木兰勇敢和孝心,还证明了其真实存在过。
喜欢的请点个赞或关注
若有不足之处请在下方评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花木兰是真事,经后人润色成了有名的替父从军的故事。
一,先看看出处。
花木兰记载于《木兰辞》,这《木兰辞》和我们熟知的《孔雀东南飞》都出自于《乐府诗集》,乐府诗集又是专门收集民间故事,有写实的特点,正确的木兰的事件应该在北魏时期。
二,为什么史书上没有记载?
有争议的就是史书上没有花木兰,有人就说是虚构的,没有记载不代表没有这个人,也有传复姓木兰,也有说姓韩。所以说这个人和事是存在的,只是真实姓名没有记入史册,毕竟是欺君之罪,史官会详尽到天下皆知么?
《河南通志》:“隋木兰,宋州人,姓魏氏。恭帝时发兵御戍,木兰有智勇,代父出征……”。 这里年代明显不对。
明人刘惟德著《韩木兰(娥)传》载:“少女木兰,姓韩,原名娥,四川阆中人………”
个人观点,谢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说下结果:是真的。但是具体姓氏,籍贯,年龄等不详,只能说历史上确实有这个人,我想大家了解花木兰应该不是王者荣耀,而是曾经学过的《木兰辞》中了解到这位代父从军的女英雄。关于历史对这位女英雄的记载,由于时代较远或许因为古时候对女子并不重视,反正没有明确的史料能够说清花木兰的身世。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历史辅证来探讨下花木兰的真实情况,大家都知道《木兰辞》是乐府诗词,这首先就能把朝代给定了下来,那就是魏晋南北朝。而且这也能从一个侧面体现出花木兰的真实性,因为乐府诗集的创作就是由民间的故事加工而成,而故事来源与历史发生的真实情况,只能说有夸大,或者不实,但绝对有这件事。
在魏晋南北朝中再缩小范围,在《木兰辞》中有一个句子“可汗大点兵”,可汗一般是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所以说花木兰应该还是个少数民族。而在魏晋南北朝中寻找一个符合木兰的情况的,那就是北魏的太武帝时期,这个时期正好在北魏孝文帝之前,刚刚入主中原的北魏还没有改变自己的习俗,称号等自然也没改变。
而在太武帝时,正好有一场长达25年的战争,这与“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正好也符合时间。“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离开黄河北上,而书中的黑山在今天的内蒙古地区,这些地方更是把花木兰参加的战事指向了北魏与柔然之间的战争,这些行军路线均符合这次战争。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