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逻辑性越强是不是哲学性越强?
逻辑,哲学,唯心主义逻辑性越强是不是哲学性越强?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三 、自为意义的“逻辑先在性”认识哲学唯心主义
所谓自为意义上的 “辑先在性” ,是指人的认识活动中的主一客体关系,即主体的
经验知识 、思想、激情、意志 、目的等对客体在逻辑上的优先地位。马克思重视主体对客体在逻辑上的优先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革命的重要方面, 就是对世界的理解,客体原则”,由 “客体原则 ”进入到“主体原则”,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这在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表述得很清楚。马克思指出: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现象、现实 、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人的而志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 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 ,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 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对旧唯物主义批判, 马克思突出强调的是它对世界的理解仅仅从客体原则出发, 在各种各样的现象背后寻求本原的东西, 其要害是用还原论的思维方式, 把人类世界还原为自然, 否定人的主体地位。 对唯心主义的批判,马克思突出强调的是它“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片面地夸大了人的主体地位,成了唯主体论。因此不论是旧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没有真正弄清主 —— 客体关系,在他们看来,在世界面前主体与客体是绝对对立的, 完全分离的, 不可能统一在现实世界之中的。
马克思则科学地解释了主客体的关系。他认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 “关系” ,而且根本没有 “关系” , 于动物来说, 它对动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而存在的。 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 “为我而存在” 关系,就是人与世界的主 —客体关系。在这种主 —— 客体关系中,主体对客体具有“逻辑” 上的“优先地位 ” 即从逻辑上看 ,客体作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客体之所以是客体 ,是以主体存在为前提,是因为它进入了主体活动领域并成为主体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对象。没有成为主体对象的存在,只是某种自在之物,而不是主 —客体关系中的客体。因此,我们常说,客体只是客观世
界的某一部分,而不是整个客观世界,整个客观世界只是可能的客体,而不是现实的客体。
可能的客体要成为现实的客体, 必须是成为了主体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对象。 客体在何种程度上成为主体的对象, 又是以主体的实又践水平和认识水平为前提的, 或者说取决于主体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例 如,马克思曾经说过,音乐能激起人的音乐感,但是,对于一个没有音乐欣赏能力的人来说, 再美妙的音乐也不能成为其欣赏的对象, 也是毫无意义的。 同样,如果一个人没有相应的医学知识, x光片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一张黑白相间的图片, 而不具有任何诊断价值。这就是主体的经验、知识、 思想等对客体的逻辑先在性。进一步地说,在人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 是具有意识的、 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 追求某种目的的人,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 没有预期的目的。因此,在人与世界的主 —— 客体关系中,主体的意识、激情、意志、目的等等,也具有一种逻辑先在性。
毫无疑问, 主体对客体存在着逻辑上的优先地位。 唯心主义正是抓住了这点来攻击唯物
主义: 怎么可能在认识活动发生之前 “先入为主” 地假定有一个物质世界的存在呢,假定有一个客体的存在呢?相反, 当我们得出物质世界存在的判断时, 得出客体得存在的判断时,主体的观念、意识、 感觉已经在先了。这正是贝克莱提出“ 存在就是被感知”王阳明提出“心外无 物 ” 所依据的“逻辑 ”。应该说,就主体对客体的逻辑先在性而言,这是有道理的。
马克思批判这唯心主义并不是因为它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世界 ,并不是因为它承认主体对客体的逻辑先在性 ,相反,马克思还肯定唯心主义在这方面的积极意义,批判旧唯物主义忽视了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世界 ,忽视了主体对客体的逻辑先在性。马克思批判唯心主义仅仅是因为它“夸大”了主体对客体的逻辑先在性, “抽象地”发展能动的方面,把主体的感觉 、思维、意志视为本原性的存在,把客观世界视为派生性的存在,也就是列宁所说的把认识的某一个特征、 面、部分片面地、 夸大地 ,, 发 展(膨胀、 大扩大) 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 神化的绝对。 然而旧唯物主义不懂得 “时间先在性 ”与“逻辑先在性 ” 区别 , 不明白唯心主义犯错误的认识论根源, 把唯 心主义所谓强调的把 “逻辑先在性 ” 为“ 时间先在性 ” 从而简单地把哲学唯心主义指斥为“胡说 ”。要想超越旧唯物主义而达到辩证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的理解,就必须从“逻辑先在性 ”的视角探究哲学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应该是两码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去弄清毛泽东的《矛盾论》,否则,都是哲学的门外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应该有点关联吧,反正我不是哲学家。
上一篇:周口师范学院怎么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