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研究《红楼梦》?为何红学百年不衰?
红楼梦,红学,作者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研究《红楼梦》?为何红学百年不衰?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现今这部著作被人们认可为四大名著之一,也是其中唯一一部主写人物关系不交待故事背景的。以贾宝玉为中心开展开来,抽丝剥茧般将作者自己的心中所思所念娓娓道来。
要说到为何红学百年不衰。这里面有很多因素吧。
作品本身来讲,文学性与历史性并存。
曹雪芹在写下这篇小说的同时也将他自身所处时代的特征和人的生活状态一同记载了。
曹雪芹在作品中以神乎其技的写作水平勾勒出一个庞大的贵族家族,和这个家族所附着的复杂社会网络,上达皇家,下至贩夫走卒均有涉猎,结合曹雪芹自身境遇,很多人都说这其实是他的自述传记。或许吧,曹雪芹生在富贵,少年风流不羁,却突遇家道中落,以致抑郁不堪,难实抱负。读这部作品,得先明白作者的生平。
红楼梦中,各个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却又相辅相成,相互衬托。每个角色的出现都是必然和必须的。作者通过这些角色折射出社会中的人性,对所处时代的无奈,对人生的明悟,对命运的淡然。
现代红学
后人对于经典古籍总是推崇的,对于能够产生深远影响的作品更是推崇备至,尤其是符合大众审美,引起大众和鸣的东西,更不会轻易消融,反会源远流长。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之百年以前不可同日而语,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更甚。而且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红楼梦也被搬上银幕,传播媒介传播范围文化受众都得到一个质的飞跃,80年代版红楼梦开播,万人空巷,一个黛玉魂归,多少人泪眼婆娑。
以上这些,都让红楼梦在普通老百姓中扎根,对于文学研究者来说,其中能够研究的问题更是多如牛毛。而每个问题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个答案都让人柳暗花明,对人生对世界对价值产生新的影响。
愈观此书,愈觉迷糊,愈观此书,愈觉明悟。曹雪芹这本红楼,又何尝不是在参悟人生,以虚写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经典永不过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红楼梦》是小说也是历史,是记实也有真情,研究者众,百年不衰,是座宝库。
鲁迅先生说《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世人百相,研究《红楼梦》也各有目地。
红学不断发展,已独成一门学问,研究越深越多惊喜,挖掘的秘事更多,内涵段子也不少。满足大家猎奇之心,成就不少名士高人,娱乐大众心情。
红学从故纸堆里拾宝,都是老古董了,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红楼梦》就是一座宝藏,里边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财富。自《红楼梦》成书问世后,这本书便疑点重重,带有很强的神秘色彩。在很多人的努力下《红楼梦》逐渐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红学”。
更多的人参与到红学研究之中,兴致盎然,乐此不疲,一头扎进故纸堆里在光阴荏苒中耗费大量的心血直至皓首穷经,这让很多人成为了专家和红学领域的学术权威。
在专家们孜孜不倦的研究下蓦然发现《红楼梦》竟然越研究越复杂,越研究疑点越多,越研究书中所隐含的意义就越多,《红楼梦》里好像隐藏着数不清的秘密,不得已红学又分成了好几种流派和分支,《红楼梦》从学术演化成了庞大的产业。
虽然有这么多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学贯中西的学者在努力,但遗憾的是单本书的作者至今还没搞清楚究竟是不是曹雪芹,仅一个作者都没搞明白,尚未完全定论,遑论洋洋洒洒数十万言的内容?
红学研究慢慢征程其修远兮,专家将上下而求索。时间有的是,未来有大把的光阴,人们求知的欲望是强烈的,红学研究也将继续蓬勃发展,而且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其中。《红楼梦》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逐字逐句的解析,势必衍生出无数红学研究著作。再过一百年红学研究依然热情如故!
假如曹雪芹老先生九泉下看到自己的著作被专家们解释的五花八门该作何感想?也许他在想:我就是写了一对年轻人恋爱的故事没想那么多,是你们专家想多了,而且想的太多太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研究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部有正背两面的书,作者开卷即说此书有“隐”,即所谓“真事隐”“假语存”,好奇之心人皆有之,一开始,人们研究红楼梦的目的,大概还都是想一探其究竟,常言道,苍蝇不叮无缝蛋,其后便是名利二字让人们趋之若鹜。就如近来之所谓红学砖家,现趸现卖的一点子知识,被名利之油糊蒙了心,便睁着眼说瞎话,比方说林黛玉,他硬说是木代玉,书中对黛玉之名原本有解,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本来指的是一种颜色石,此石又名黛石,黛蓝青紫,黛玉是指一种黛色之玉,木能代玉?这岂不是买椟还珠?是名利心让人变得有目无珠,红楼中林黛玉说,百兽率舞,此只一牛耳,林若见有人言称其名为木代玉,肯定会说,红研之坛上,怎么又多了一个无知小丑然?奉此曹雪芹为作者,即所谓“曹家门儿”里的一群人,与之相较,因受过高等教育,比方说找所谓的人物原型,或进行书中人物分析,就算是与此书立意无关,也都说的有鼻子有眼儿的,此无知更具有迷惑性。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