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对于临帖书法家给出像与不像的说法太多了,你最喜欢哪一种说法?
不像,书法,自己的对于临帖书法家给出像与不像的说法太多了,你最喜欢哪一种说法?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对于临帖书法家给出像与不像的说法太多了,你最喜欢哪一种说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临帖像与不像,不能武断的说那种好或是不如。应分阶段、分目的的来看待。不能因为加上”专家们说”,使大家便产生抵触之情。
现在社会上对“专家”一词十分反感,因为“专家”已经被滥用到了拿起毛笔就是书法家,穿上白大褂就是医学家,敲打出声音来,就是音乐家,搬个砖还成了砖家………所以一提到专家,大家第一感觉想到的就是“砖家”。
言归正传,临帖的目的是学习。各个时期的学习目标不同,临帖的针对点也不相同。初学者临帖,为的是要学会书法中的一切技能,所以临帖要求必须相似。这是学规矩,正手脚的方法,通过临帖,就能够学习掌握书法中的笔法和结构的规则。临帖越像,学习到的东西越多。所以开始学习书法的朋友,临帖要像。越像越好。
临帖不像又是怎么个说法呢?当我们的书风已经形成,在某些方面想改善或追求一些自己想要的东西,这种东西在某人的书体中有,临帖的时候就只会对需要的部分进行研究而其它的地方仍然保持自己的风格。写出来的时候给不明就里的人看了不像,有人会说“还没有我写的像”。这是知与不知,境界层次的差异。等自己有了几十年的功底,自然知道临帖时的取舍。此时不是临不像,而是不能临像。
一个人的书法风格形成,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他们会在细节方面不断的进行微调和打磨,却不会彻底的放弃几十年的构建起来的框架。为什么老书法家们临帖都不像,而年轻的爱好者们却临的很像?年轻的朋友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固定书风,他们正处于学习成长期,临像,是他们应该做到的必修课。而随着学习的深入,悟性的提高,自己的书法风格逐步有了固定的风格,所要进去的临帖,只是微调,临帖就不会完全相像了。
专家说的话,并不是乱拍砖,还是有正能量的干货。如果都把专家当砖家,在学习中便无主导的学习方向。因为谁的话都怀疑,都抱着是在忽悠小娃娃的想法,把一切都看做是假的,我们还怎么学习?
知道了像与不像是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不要被一知半解的人误导,把二者的次序搞混乱。相信贤达之所能,明辨是非对错。对我们学习的成长才会有有益的帮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临帖第一步:像!争取一模一样!若能做到一模一样,足以说明笔法章法等已经完全掌握了!
第一步没有谁能做到满分。但九分像和六分像或三分像,区别是巨大的。临的像之后(至少七八分像)然后才有资格说自己是意临或是创临!否则那就是忽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关于临古帖,有关键三点:
一是学书法必须临帖,这一关谁也躲不过。临帖,就是从古帖中取法
,包括结体之法,用笔之法,用墨之法等。
二是临帖要尽量象原帖。主要结体象,用笔象,线条象。没有形似,所谓"神似"就是浮云!比如用演虎妞的演员演林黛玉,用演武大郎的演员演武松,会有什么"神似"?
三是临帖做到"形似"也是天大的难题!
让我们一起看看启功先生的关于临帖的两段论述。先生说:
"名家之书,皆古人妙处与自家病处相结合之产物耳。"
"或问临帖苦不似奈何?告之曰:永不能似,且无人能似。即有似处,亦只为略似、貌似、局部似,而非真似。苟临之即得真似,则法律必不以签押为依据矣。"
“任何人学另一人的笔迹,都不能像,如果学就像,还都逼真,那么签字在法律上就失效了。所以王献之的字不能十分像王羲之,米友仁的字不能十分像米芾。苏辙的字不能十分像苏轼,蔡卞的字不能十分像蔡京。"所谓“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语)。
启功先生的观点是,"形似“是很难的,形不似而"神似",是骗人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临帖为什么必须象原帖一样!只有象才有难度,难度越大越能练好基本功,不懂这一点,永远练不成大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个人认为还是要对笔法的深入掌握,再次对结构掌握,不像到时候都像了。
上一篇:2019年过半了,大家的收入怎么样?各行各业生意兴隆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