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该如何理解?
道德经,的人,大音希声“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该如何理解?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老子《道德经》四十一章中的这段话,究竟是哪样意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热心的朋友讲几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四句出自于春秋时期,我国著名道学家老子的“道德经”。他告诉我们“越是大方的东西是没有棱角的,越是大的器具是需要长时间的锻炼才能达成的,大的美好的声音是没有声音的,而美好的形象大的是无法看到的。”他说世上的美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的美,一种是刻意的人为的美。自然的美是纯朴的自然存在的,长远的不会消失的,而人为的美是刻意的,只是暂时的,不会长久的。人为的美来源于自然的美,自然的美是人为不来的。我们要尊重自然的法则,不要刻意的去破坏他和雕饰他,而要学会包容和大度,去维护他。
老子已去二千五百了,但他的著作和思想却一直流传至会,受到世人的尊敬和歌颂,他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与世长存。“道德经”中的这四句也做为四句成语被我们广泛使用。(一):“大方无隅”,“方”和圆反义,是方向,方位,引申为“准则。”“隅”为角,棱角,边缘。“大方无隅”意思是大的方是没有棱角和边缘的。意指宽宏大度的人心中是没有阴暗角落的,他的大度没有边缘,他是光明的,方正的没有黑暗的角落,他做人的宏大准则是无法用边缘来度量的。(二):“大器晚成”,指铸造大的器具,是需要长时间的锻造才能达成的,要很晚才能造成。喻指能担当大事的人,是要经过艰苦磨炼,所以成就的比较晚。现在用于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宽慰。(三):“大声希音”是说最大最美声音,是没有声的。引申为有道理不在声高,不与争吵和争论,不等没有道理。(四):“大象无形”就是不要刻意显现,不要过分主张,要兼容百态,越是美好的东西,越存在于无形之中。引申为要学会包容和理解,不要过分的指责別人。
以上就是敝人对“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理解,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大方无隅意思是远大的目标落实于障碍的跨越,大器晚成意思是贵重的器皿成型于精细的雕琢,大音希声意思是动听的音乐来源于单声的组合,大象无形意思是伟大的形象形成于无形的感化。道隐无名:大道隐藏在无名事物中。这几句出自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部经典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翻译过来就是: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践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因此古代立言的人这样说过:光明的道就好比暗昧;前进的道好比后退;平坦的道好比崎岖;崇高的德好比峡谷;广大的德好比不足;刚健的德好比怠惰;质朴而纯真好比混浊未开。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端方正直的人,虽坦然大公,堂堂正正,却似至正之圆,无棱无角,不伤害他人。 成大器的人,无不经受长期磨炼,艰苦奋斗。“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老子对“道”的阐释,解释为“最大的乐声反而听起来无声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行迹”。 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应是大音若无声,大象若无形。至美的乐音,至美的形象已经到了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反倒给人以无音、无形的感觉。 本章经旨,是教人认识自然大道,当以笃信诚实为前提,作为入道之门。自古以来,万圣千真,皆从诚信而入。可见信与不信,乃是道与非道之分水岭,是圣与凡的试金石。
大道之不可不闻,犹如人之性不能不有一样。人若无灵性的主宰,则眼不能视,耳不能听,鼻不能嗅,口不能言。人若不闻道,则心不能修,身不能固,德不能立,家不能齐,国不能治。所以身之为人,于道不可不闻。
人之根有深浅之不一,性有智愚之不同。能闻道而潜修力行,大志不改,一了百当者,是谓根深智慧之上士。闻道信而习之,但志心不坚,修而不勤,悟而不深,若即若离者,此为之中根。信道不诚,似信非信,自暴自弃者,是为浅根。下士乃无根之人,非但不信,反而嘲笑。
闻道亦有层次之分,有声尘之闻,有非声非尘之闻。声尘之闻,外有耳根之用,内有识性之尘,只能闻于有声,不能闻于无声;只能听闻有声之理,不能心悟无声无音之道,故称之为“声尘之闻”。非声非尘之闻,外不入于耳尘,内不起于识心,反闻于自性的空明之中,反听于无音心声之内。不用耳根,能听天籁天音等无声之音;不入耳尘,能闻凡耳不能闻之闻。无闻之闻我能闻,而人不能闻者,谓之“妙闻”。此等妙闻,方可谓之“闻道”,方可初尝道味,见道之真。若能如此闻之,即可与大象同入于无形,可与大道同隐于无名。至此,大道之实理,未有不善施于我,未有不成就我之大器也。
本章要旨,在于教人明道信道,大道至简,惟信可入,没有诚信心,难闻真道,此乃千古不变之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个人认为,这里讲的是用道德经所讲的道理來作为观察问题的方法和所观察到的问题的结果。他用的是道德经所说的徼,即宏观來观察大方,大器,大音,大象这四个问题,和用徵观的妙,來观察道隐无名。第一个大方无隅,方,相对于圆,它大到你不可想象的时候,你是想象不岀它的边界的。只能得岀大方无隅这个结果。第二,大器晚成,器,形也,同比小的器,形耒说,大器者一定最后成功,且需时日最長。第三,大音希声,超过度的声音,反而我们是听不到的,这里讲的是听而不闻为希。第四,大象无形,象与形,一阴一阳,相扶相成。他们大到无法去想,所以你就見不到他的形状了。对于道隐无名,道和德相对而言之,无名者,不是没有名,而是还没有给他取名,道为阴,可说不可见。德为阳,可見之。有道而不可見,还没给他取名,所以就道隐无名了。这样的理解纯属个人之見。公之于世,不妥之外,敬请谅解。
上一篇:如何把握孩子教育的硬尺度?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