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何以为家》观后感是什么?
父母,孩子,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你以为你也能通过努力,成为这些“中产家庭”的一员吗,你太天真了!北京的所谓中产家庭,其级别至少需要父母都是大学教授,企业高管,著名医院的主刀大夫,家里的代步车以奔驰、奥迪和路虎居多,而且绝对不止两三辆,至于房产,更是我们无法想象。他们这样级别的孩子上的都是清华附中或者是人大附小,或者各种国际学校,节假日、寒暑假,都是计划着环游世界的旅行计划。
电影里的最后,在法庭上,赞恩的父母很无奈,因为他们就是在这样的原生环境中长大的啊,他们甚至想不通为什么自己可以忍受,孩子就不能忍受呢?他们首先要做的事是活着,而后才会考虑如何照顾孩子,但是他们仅仅是活着都很勉强了,何况是照顾孩子,他们觉得自己冤枉,无奈。站在他们的角度,他们似乎真的没有那么罪不可赦。
想想现在的中国,有多少的周末父母,有多少父母和孩子分居两地,外出务工,将孩子留在老家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父母愿意和孩子分开吗?看着每一次和孩子分开时候,孩子的哭闹,哪有父母不心痛的呢?网络上,有多少留守儿童期盼着父母,多少孩子因为父母离开而悲痛欲绝。
多少留守儿童盼望着父母归来
记得一张照片,是孩子拉着父母不松手,不让父母离开,父母和爷爷奶奶没有办法了,就哄孩子说,你要和爸爸妈妈一起走,那你总需要准备衣服和鞋子吧,孩子信以为真,匆匆忙忙地把自己的东西都准备好了,甚至都准备好了如何不成为父母的负担,但他匆匆忙忙的准备的这几分钟,一松手,一转身,父母已经踏上了外出务工的路,留下他一个人,在家里号啕大哭!这种场面,在多少家庭上演过,没有统计,但我知道,很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父母在,人生尚有归处”
父母在,家就在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笑一下,这不是拍死亡证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人生不可选择,又可以努力改变,最好的是人,最坏的也是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挺好看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十二岁的孩子将父母告上法庭,所控诉的是父母给予了自已以生命。电影《何以为家》的故事乍看荒诞至极,但当我真的看完这部电影,却又会被电影中在赤贫环境里生长的孩子,他悲惨的境遇所动容,会因此陷入耐人寻味的深思,这个世界最为弥足珍贵的羁绊是亲情,但并不是每一个能生下孩子的人都有资格成为父母。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电影,在《何以为家》里,生长于黎巴嫩的女性导演娜丁·拉巴基将镜头聚焦于了自已国家的社会最底层,透过她的镜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让人不可思议却又如此真实的国度,在这里从贩卖毒品到儿童买卖是那么的随处可见,从非法移民问题到孩子最为基本的生存都无从得到保障,可以说这部电影中的任何一个点都可以延伸为一部颇具深度的电影,而娜丁·拉巴基透过这一系列罪恶事件的串联,却将最后的焦点放在了孩子的身上。
在电影中作为主人公的男孩赞恩,本该是身处学堂,憧憬未来的年龄,却不得不整日为了生计辛苦奔波,而赞恩的家庭虽然是一个拥有七个兄弟姐妹的大家庭,但在这个家里,所充斥的也并不是其乐融融的温馨,赞恩的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的方式只有非打即骂,漠不关心,在这种原生家庭里长大的赞恩,其实从小就不曾感受过多少亲情,但电影却又透过剧情的展开赋予了他以\"爸爸\"般的责任,这种残酷中透露的人性至善,是电影最具人文关怀的一笔。
面对赤贫的生活,年幼的赞恩并非没有想过去改变,从帮人做事到在药房骗取处方药,为了能够赚钱补贴家用的钱,才12岁的他愿意去干一切自己能干的事,但就是这样,他仍旧无法摆脱贫穷的宿命,贫穷就犹如一张无形而又有力的巨网,深深的网住了像赞恩这样的社会底层,并使之将贫穷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因为在这样一个没有教育,罪恶横行的社会里,所有关于美好的希望都是不复存在的。如果说在是枝裕和的《无人知晓》里家庭的缺失只是个例,那么《何以为家》所呈现的社会现实,则是中东不少家庭最为真实的缩影。
电影里孩子对父母在法庭上的控诉则使电影又增添了一个新的维度,当生育不再是一种责任,而只是源于性的本能,这样的生育是否本生就是一种对生命的亵渎?其实透过赞恩母亲在法庭的辩护,不难发现赞恩的父母并非十恶不赦的歹徒,只能说他们不懂得该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肩负不起作为父母对子女应尽的责任,愚昧的固有的认知更只是使他们将孩子当成了商品和工具,这种认知的愚昧与一个动荡畸形的社会现状,二者是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电影由此对社会不公的讽刺,对社会制度不完善的批判也变得更为真实有力。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