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清政府走向毁灭,晚清中兴名臣为何不能力挽狂澜?
清朝,清政府,帝国清政府走向毁灭,晚清中兴名臣为何不能力挽狂澜?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鸦片战争之后,固步自封的大清帝国进一步沉沦,但是也有一部分开明人士睁开眼睛看世界,其中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主张,这成为晚晴有识之士的共同看法,学习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坚船利炮,以抵抗西方的侵略。
形成共识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当时历史环境下,是很大胆的想法,但是有局限性,就是治标不治本,清政府的落后首先是思想的落后,其次才是技术的落后,四大中兴名臣都没有看到这一点;不从根本上解放思想,一味的引进工业技术,于事无补,李鸿章的北洋舰队不可谓不先进,在对日的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鲁迅先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于是弃医从文,写出了无数针砭时弊的文章,其内容发人深省,为国人解放思想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孙中山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却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推翻落后的清政府绰绰有余,却不足以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伟大的共产党人在毛主席的带领之下,用辩证的眼光看世界,通过三十年前仆后继不懈的努力,直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才使得中国人民真正的站了起来,邓爷爷的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才使得我们大家过上了幸福安康的日子。
清末中兴名臣能做的就是尽量延长清帝国的国祚,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他们也确实做的不错,没有曾国藩,清帝国可能在洪秀全面前就亡国了,没有左中堂,新疆可能早已不是我国领土,虽然李鸿章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但是领土都是出租形式,并不是割让,最起码在形式上维持了祖国的统一,但是由于历史环境的局限性,他们还不足以对中华民族担当起力挽狂澜的重任。
不管怎么说,我们应该牢记历史,缅怀近代为中国人民谋出路的每一位伟人,不分政治立场,不管是清末的开明人士,还是民国的杰出人物,还有我们伟大的共产党先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晚清中兴名臣共有四位,分别是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左宗棠,其它如张之洞、林则徐、丁宝桢等也久负官声。
但无论这些中兴名臣如何努力,清政府都没有幸免于灭亡的最终命运,这其实就是自然规律,规律是不可能几个人所能改变的,所能影响的,清政府的终结就是如此。
中国封建社会到甲午战争开始之时,已有了二千多年的历史,这期间不乏辉煌之处,如汉唐的雄壮,宋朝的发达等,可以说那时都站在了世界的最发达之列。
之所以出现历史上的领先,是因为中国的封建制度适应了当时的发展要求,极大释放了生产力,使科技、经济、军事都处于一个大发展的时期。
但到了明清以后,中国的发展步伐却明显放慢了。相比较欧洲列强的发展,蒸汽机等新技术催生了工业革命的发展浪潮,使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经济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正当欧洲列强在探索世界,瓜分世界之时,我们却在闭关锁国,错过了最重要的发展时机,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到了晚清之时,就变成了被动挨打的地步了。
则看晚清四大中兴之臣,无论是曾胡还是左李,其实都缺乏国际视野,虽然也有一些兴国之策,但都是建立在传统思维之下的忠君思想,根本就没有要彻底变革的胆识与魄力,当然此时此刻朝廷上下也绝没有变革的环境与基础。
思想的落寞,视野的闭塞,腐朽的政治,几个中兴之臣又怎么改变积重难返、摇摇欲坠的清政府的命运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是历史的必然趋势,鸦片战争打开清政府国门,使得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思想逐渐进入中国。根据人类发展的社会阶段,资本主义社会终将会取代封建社会。
还有就是清政府外忧内患,外有列强,内有天灾人祸。政治腐败,帝王昏庸。就像一艘已经腐朽了的大船。表面上看上去庞大,还有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力挽狂澜,但内部已经破烂不堪,这艘船的崩塌已经是定数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清政府的灭亡是必然的。没有中兴名臣,太平天国时期可能就要完蛋,有了中兴名臣,续了一波命,苟延残喘到1911。
时代已经变了,西方早就开始工业革命,电气革命,海外扩张,而清朝依然封闭保守,活在天朝上国的春秋大梦里。所谓中兴名臣只是在一个旧的框架里辗转腾挪,可惜根子都烂透了,再移花接木又能如何。
不改变根本体制,任何人都拯救不了清朝,最多续命。
事实证明,只有资本主义或者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救中华民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清朝晚期四大中兴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在这里先说一下四位对于国家的成就:
一、曾国潘
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曾国藩一手组建湘军,经过多年的努力消灭了太平天国。在曾国藩的倡议下,清朝建造了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因此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之一。
上一篇:为什么有人说农村人相隔10里路都认识,城市里同楼层10年可能都不认识,这是怎么回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