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哺乳动物会有同性恋?
同性恋,性行为,雄性为什么哺乳动物会有同性恋?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不过人类的犁鼻器早已经退化,因此人类的同性性行为或者同性恋与犁鼻器乃至TRPC2基因关系不大。有理由相信,不同动物的同性恋现象或者同性性行为,很可能涉及不同的基因突变,不存在一个同样的基因影响所有动物的同性性行为,因为性行为本身是相当复杂的事情。即便在同一物种中,也可能是条条道路通罗马,并非单一基因突变引发。
欢迎关注,谢谢点赞,第1685答,共获3.5亿人次阅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严格地讲,同性恋是非正常性取向,但由于它有深刻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异常的原因,非当事人的主观意识可以左右,所以社会比较宽容地接受它。前提是它不会严重影响人类种群的繁衍生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动物都有群居的自然属性,这是自然生存法则,便于种群延续和生存资源的保护。群居自然而然就有情感需求和表达,群居自然就有同性异性,这是繁衍必须存在的,那同性之间不能繁衍,但也是有群体身份的,自然也就有情感。至于情感升华或者变异成什么程度,只取决于个体的内心感受,需求。从个体而言,存在即是自然,但对于群体而言,个体的差异成了普遍存在,那就注定这个群体的自然法则改变,平衡不在,这个群体将消失于自然。自然法则允许差异存在,同样自然法则也会优胜劣汰的选择,发展,进化。哺乳动物没有进化到雌雄同体,如果把差异看做自然法则的普片允许,那哺乳类动物也就会消失在自然里。尊重自然存在的合理性,那更要尊重自然属性的发展观。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小狗子在特别时期对拖鞋都能跃跃欲试。如果为了节省饲料不养雄性鸡鸭鹅,这些家禽也有同性恋行为。至于人类为什么也有这种问题?有待于研究,是不是跟小狗子小鹅小鸭一样,不敢下结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有一句很有哲理话是这么说的: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不管是什么样的事情,只要它确切地发生了,那么它就是合理的,它的存在终究会有它存在的道理,即便有些现象在我们眼里是不正常、不符合生活经验的,但经过深入研究后我们还是会发现其中的合理性。我认为哺乳动物会有同性恋这种现象也是有它的合理性的,为什么哺乳动物有同性恋是合理的呢?有下面这两个原因:
1.环境原因,在自然界有很多的动物都会有同性恋的行为,而产生这种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环境因素,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听过电视节目动物世界的一句开场白:“春天到了,又到了繁殖的季节”。正如这句话所说,动物一般是有固定的发情季节的,他们会在一个固定的季节内完成繁殖,过了这个季节将要等到来年,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有问题的,但是如果在一个群体之中雌雄比例相差巨大的时候,比如雄性远多于雌性的时候那么问题就来了,数量较少的雌性只会选择强壮的、美丽的、叫声好听的雄性作为交配对象。而剩下的雄性怎么办呢?心甘情愿放弃交配吗?这个时候他们身体已经万事俱备,身体内的能量已经积累完成,还有性激素的不断刺激,若没有找到交配对象他们只能通过一种被称作“同性爬跨”的行为来释放身体内的能量。
具体的行为是鸟类会为对方整理毛发、猴子会摩擦对方的生殖器官、长颈鹿会通过亲吻对方的脖子。这种行为有时会持续很长时间甚至成为终生伴侣。
2.遗传原因,根据科学家调查,同性恋患者的后代将会有大几率是同性恋,也就是说同性恋的形成是有先天遗传因素的。
总的来说,环境原因和遗传原因是哺乳动物会有同性恋的两个主要因素。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如有不同看法的朋友欢迎评论、关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血清素与血清神经元或可调控哺乳动物性取向
虽然雄性如何选择交配对象一直都是社交行为中被重点关注的问题,但科学家还未能从分子和细胞作用机制上解释哺乳动物性取向。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教授课题组通过研究发现,神经递质五羟色胺(5-HT,又称血清素)在哺乳动物性取向中具有重要作用。野生型雄性小鼠的正常性取向为雌性,虽然缺少中枢血清神经元一般不会导致小鼠嗅觉和信息素感应功能出现缺陷,但小鼠的性取向会因此丧失。该研究通过将大脑中5-HT合成第一步所需要的色氨酸羟化酶2(Tph2)从小鼠中敲除,以考察5-HT的作用。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往小鼠体内注射中间体5-羟基色氨酸(5-HTP)(该物质可绕过Tph2将5-HT恢复到野生型小鼠的正常水平),35分钟后,Tph2被敲除的小鼠性取向恢复正常。研究人员由此得出结论,在成体大脑中的5-HT和血清神经元可能对哺乳动物性取向具有调控作用。
上一篇:重庆万州烤鱼的做法是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