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西狩获麟,孔子却为何泪流不止?
孔子,麒麟,自己的西狩获麟,孔子却为何泪流不止?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西狩获麟,孔子却为何泪流不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带领家臣们在巨野的地方射伤并猎获了一头神兽,等请来孔子辨认其详的时候,神兽已经死掉了。
孔子见到神兽,认为是麒麟,感到由衷的悲伤,留下了眼泪。
那么,鲁哀公“西狩获麟,孔子却为何泪流不止?”
孔子前后所处的时代,正是奴隶制社会渐趋封建社会的大时代,所谓礼崩乐坏,伦序灭亡之时。所以,后人数;“世无孔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所面对的,也正是大时代长夜中最漫长、最混乱、最黑暗的时刻。
孔子年轻的时候,是一个很用功上进的青年,那时候,孔子崇拜的就是周朝礼制的制定者周公,孔子自己对古礼的规制也非常熟悉。六艺所包含的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孔子都学的非常优秀。鲁国的贵族都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孔子那里去学周礼,鲁昭公还让孔子去周朝的都城洛邑去考察学习周的礼乐制度。
可是,卿臣专权,鲁国也不能免俗,鲁昭公竟然被在鲁国掌权的三家大夫孙氏、孟孙氏、叔孙氏搞下台了。
孔子在家乡一下子失去了改革现实政治的依托。35岁的孔子,只能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到了齐国。
正值壮年的孔子,对着齐景公,滔滔不绝的讲授着自己的政治主张,齐景公很欣赏这个年富力强的读书人,马上考虑要重用他,为齐国出力。可是,齐国的相国晏婴说服了齐景公,讲求王霸之道的年代里,这样的学说、主张,一时之间,从何说起?
面对江河滔滔般人心变异,列国相征伐,人民遭涂炭,礼教观念几乎被上下扫荡一空的情况,孔子痛心疾首,他周游列国,四处输出他的政治主张,努力推行政治伦理、和宣教天道人心。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为了实现“仁”,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对于列国的国主,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就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孔子用了14年的时间,带着自己的学生,往来于列国之间,苦心孤诣的宣讲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
甚至有一次,孔子在陈、蔡之间的时候,楚昭王打发人来请孔子。陈、蔡的执政者怕孔子一旦到了楚国之后,帮助楚国强大起来,会对他们不利,就干脆发兵,在半路上把孔子截住,围了起来。
孔子被围困在陈蔡之间,断了粮食,好几天都没吃上饭,搞得学生们都抱怨。
直到后来,楚国闻讯,派了兵来,才给他解了围。奔波之后的孔子,心力俱疲,但是,对于理想和信念,他还是坚持始终,并引导弟子们,举一反三,见贤思齐。
在孔子68岁的时候,鲁国派人隆重的把孔子从卫国接了回来。孔子对于自己的家国是很有感情的,孔子在齐国考察的时候,得出结论“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就是说,孔子观察当时的齐国,觉得有姜太公的遗风,管仲兴霸图强,这些导致齐国民俗急功近利,民风夸诞。
而同期的鲁国,虽然国力还弱,但是崇礼尚信,民风厚道。
孔子认为,如果经过自己的政治实践,可以使齐国变成鲁国一样的风俗,而鲁国一变化,就能直逼并达到周礼的尺度。
回到鲁国的孔子,开始编纂《春秋》。
后人有云,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春秋》所阐述的不仅仅是历史,它更大的定位是树立起善恶美丑的一个巨大、清晰的尺度。
而就在这个时候,衰老的孔子见到了被鲁哀公家臣射伤,奄奄一息的麒麟;
于是,回到问题中来;
“西狩获麟,孔子却为何泪流不止?”
在我国古代历史传说当中,麒麟是吉祥、善良的仁兽,它是仁义的化身和象征,能给人们带来美好的希望,能为人带来子嗣,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先民对真善美的渴望和追求。
古圣先贤更把麒麟赋予崇高的意义,孔子出生的时候,就有麒麟出现的祥瑞,孔子对麒麟情有独钟。
所以,看着扑闪着大眼睛望着自己,濒临死亡的麒麟,孔子涕泪沾襟,几乎是在瞬间,他作出决定,停止对《春秋》的编撰。
“吾道穷矣!”孔子悲愤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如此神圣,美丽的神兽,就如同自己的政治理想一样纯粹,竟然也死在这些浑浑噩噩之辈的手上,想起自己一生为之努力的目标,多年的奔波奋斗,都随着岁月的流逝,随着世道的无情更替,更随着麒麟的如此出现,渐趋消亡了吗?
麒麟就死在了孔子的视野里,泪眼模糊的孔子抬起头,天正蓝蓝。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西狩获麟,孔子泪奔”这个故事留给后人的认知有三点:一是麒麟被俘获是不祥之兆,意味着社会会出现灾难。二是麒麟和孔子的命运相关,预示着孔子将不久于人世。三是孔子想到自己奔波一世,预感到大限将至,心中伤感。
关于麒麟有无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有一种观点认为它是传说。这个观点止目前仍然没有被驳倒。如果按照麒麟是传说的情形理解,那么这个故事就是一个谎言。孔子的泪奔可能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另一种情况也可以理解:麒麟实际上是一种少见的牛。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故事就可能是真实的。
假定这个故事是真实的,但是孔子为西狩获麟而流泪的态度也值得疑问。
这个时候孔子流泪与他的超然心态、旷达情怀格格不入,让人难以置信。
在关于孔子的文献记载里,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他很早已经形成了超然于世的心态。七十多岁的他早已不像芸芸众生那样被生死羁绊,他是不该为生死流泪的人。
按照孔子当时的心态,他听了西狩获麟的事情后,最多也只会微微有点感慨而已。
我坚信,一个能够洞穿世界、超然于世的人,在预感到自己大限将至的时候绝不会叹息流泪。无论他有多少事没有做成,他心中都不会有遗憾,因为他已经相信那是天命。如果他流泪叹息,说明他不相信天命,说明他的超然都是假的。
上一篇:戴隐形助听器舒服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