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请问是把成功想多了好还是把失败考虑多了好?
之母,爱迪生,能力请问是把成功想多了好还是把失败考虑多了好?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请问是把成功想多了好还是把失败考虑多了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们中国人常说一句话——“失败乃成功之母”,尽管这话是美国演说家温德尔·菲利普斯(Wendell Phillips)的名言,但在中国广为流传。
在一定程度上,这句话确实有它的道理。不过,就培养个人效能感而言,“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未必正确了。试想,一个孩子天天遭受打击,每次考试都只能得50分,他哪来成功的体验?
作为家长,如果认定这个理而去告诫孩子:“失败是成功之母,为什么你下次就不能给我考个100分回来?”,这显然是很荒谬的。虽然逆袭的励志故事很多,但如果一个孩子连续四次得50分,突然一次拿到了100分,作为父母,恐怕第一反应会是:“你今天是不是抄了谁的,作弊了?”。由此可见,从理性上看,我们多数人并不会认同“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说法。
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那么,孩子怎样才能在学业上获得自信呢?结论是他要在以往的经验中,不断获得成功的的体验,而不是失败的体验。因此,我个人很反对人为的所谓“挫败教育”!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越挫越勇的例子也不是没有,但它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对自己核心能力的基本自信!也就是我们前文所说的,孩子对自己学习能力具有重复的效能预期。
那些能够越挫越勇的人,他们的勇气来自对自身能力的充分信任,而这份信任是以无数次的成功经验做基础的。因此他们经历失败之后,不会因为认定自己能力不足而气馁,而是会从外部环境中寻找失败的原因,在他们看来,失败是可以改变的事实。
爱迪生经历了上万次的失败,才发明了今天的灯泡。在我们看来,爱迪生多么地坚忍不拔,简直是越挫越勇的典范。这很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勤能补卓”的传统观念,所以当我们面对失败而气馁时,我们很容易被批评缺乏毅力和勤勉。但人们没有看到的是,爱迪生在研制灯泡之前就已经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了,他有过很多次的成功经验,对自己学习和创造的能力很有自信,所以即便在发明灯泡的过程中屡遭失败,他也会认为这是外部条件不足所致,要想取得成功,改变一下条件再去尝试就好了,他不会认为是自己能力不足导致结果失败,否则他早就放弃了。因为能力在一般人眼里看来属于天赋的范畴,是无法改变的领域。而多数自我效能感强的人,都会有一股倔劲和牛劲,不达目的不罢休,原因是他对自己充满信心,所以面对失败也能坚持下来。所以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是有前提条件的,它之前得有无数次“成功是成功之母”的经验。
当然,挫败在生活中不可避免,是我们漫漫人生路上成长学习的一部分,但刻意为之的“挫败教育”却大可不必,很容易弄巧成拙,剥夺孩子原本就很稚嫩的效能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请问是把吃饭放前头防饿好还是肚子饿了再去考虑吃饭好?
上一篇:二十年后殴打老师当事人是不是只想创造一个爆炸性的新闻?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