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中国古代造反时,由南方进攻北方鲜有胜利?
淮河,中原,中国为什么中国古代造反时,由南方进攻北方鲜有胜利?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为什么中国古代造反时,由南方进攻北方鲜有胜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其实在史学界很早就有答案,不过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再加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给出的答案又有点不同观点。下面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个人看法:
首先分析历史问题,总要先从政治、经济、军事几个方面入手,先来说说政治,中国几千年来文明发源中心和政治中心都在北方,基本处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以北的地区,谁掌握了北方中原腹地,谁就掌握了政治基础,也就是天时。
同样,文明的发源地也是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我国古代是农业大国,北方先进的农耕技术为战争的后勤提供了强大的后盾,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充实了国库。
而军事上北方与游牧的少数民族接壤,在长期与游牧民族的战争和不断融合下,北方人更善于骑兵作战和培养了彪悍勇武的性格。先进的骑兵加上先进的手工业技术(冶炼技术)特别是对兵器的改良,产生了强大的战斗力,配合以强大的经济后盾,自然是攻无不取战无不胜。
另外,除了政治、经济和军事优势之外,我又有一些新的见解:
第一,心理上的优越感,北方作为文明发源中心,从伏羲时代就奠定了以北方中原地区为中心的传统,到了轩辕黄帝打败南方的蚩尤部落和炎帝部落,一统华夏的时候,一直经历四五千年都维持了这个以中原为中心,所以我国一直以来以中华上国,中心自居,只要占领了北方中原,就可以一统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这种强大的心理优越感之下,得中原即可得天下的观念深入人心,所以一般统一战都是从北往南打。
第二,地理上的优势,北方平原,是四战之地,久居中原的势力都是久经战阵的部队,中国讲究由下而下,才能势如破竹,地理上上为北,下为南,而且北方地势较南方也高,居高临下,更具优势,等到了南方地势较高的地区,已经是蛮夷之地,先进文明对落后文明,不战就屈人之兵了。
第三,人口和人才方面也是北方人口长期碾压南方,古代冷兵器时代,人口就是战斗力,人口就是经济实力,而人才方面也是北方多于南方,先进的生产力和长期的军事斗争,培养大批的各行各业的技术人才和军事政治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因此“人和”的优势是斗争的核心。
最后,我在为大家分析一下,历史统一过程中的四次由南向北的统一的特例,其实这些特例也没有能完全逃出由北往南统一的大趋势。
第一次,楚灭秦的战争,第二次,明朝朱元璋明灭元的战争,第三次,中华民国取代清朝,第四次,国共合作消灭北洋军阀的战争。
1、秦朝末年,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是由楚地发起的,国号称“张楚”,随之后来的项羽的巨鹿之战消灭秦军主力,刘邦帅军破关灭亡秦朝为止,可以看做是一次由南向北的统一战争。
2、明朝朱元璋建都南京,明朝大军在徐达和常遇春的指挥下攻破元大都,元朝灭亡。
3、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
4、北伐战争,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蒋介石为总司令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1926年7月9日,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从广东起兵,在连克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以后,国民政府内部因对中国共产党的不同态度而一度分裂,汪精卫和蒋介石决裂,北伐陷于停顿。宁汉合流后,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伐,并在西北的冯玉祥和山西的阎锡山加入下,于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张作霖撤往东北并被日本刺杀于皇姑屯,其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至此北伐完成,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其实仔细看这些战争只是完成形式上的改朝换代,统一战争并没有结束,而是刚刚开始,刘邦靠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拿下了关中地区,这才奠定了刘邦打败项羽的基础,直到最后韩信横扫北方各国,与刘邦汇合百万之众才在垓下一战成功,最后建立了大汉王朝的几百年统一大业。朱元璋也许是个特例,但是也没有逃过历史的宿命,其子燕王朱棣在其死后起兵反叛,由北京起兵攻入南京后又迁都北京。辛亥革命真正起到关键作用的还是后来的袁世凯,如果袁世凯支持清朝政府,可能还还会有变数,或者袁世凯废掉清朝皇帝南北开战,还是没有把握能赢的了袁世凯,而后来袁世凯夺取革命的胜利果实,还是其实力的体现。至于后来的北伐战争,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国共合作与日本的虎视眈眈,不过这次倒是真正的在军事和经济诸多方面南方超越北方的结果。但是这些都只是乱世的开始,英勇的红军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带领下经过长征到达陕甘宁根据地,终于在毛主席的领导下,经过八年抗日战争,牢牢的控制住北方广大的领土,解放战争也是从东北开始,一直打到海南岛,最后实现了一次由北往南的大一统战争。
综上所述,即使在南方经济、人口全面超越北方的时代,也没有改变由北往南实现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新中国成立后建都北京也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决策,南方在人们眼中还是偏安一隅的代名词,山外青山楼外楼,暖风熏得游人醉,要想长治久安,站到政治的中心点,还是历史经验教训所决定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华夏文明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关中平原、华北平原、黄淮流域等都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区域中心,人口密集区。而长江之南,仅有江东一地繁华,西蜀又偏远,江汉平原的荆州一失,则北方大军顺流而下,南京必然陷落。至于岭南、闽浙、云贵、湘西等以少数民族为主,南方朝庭以土司、豪强来治理,综合实力赶不上北方。北方大乱,南方可偏安一隅,据江而守;一旦北方统一,则南方自保尚且不足,又怎敢北伐。虽然有刘裕、朱元璋、蒋介石以南方起兵,都是北方分裂割据为前提的,只有朱元璋成功。如果没有蒙元自相残杀,以及各方义军与元朝相抗,朱元璋岂能笑到最后。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