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李广难封”的背后,是汉武帝有意苛责吗?
李广,匈奴,汉武帝“李广难封”的背后,是汉武帝有意苛责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之后,李广虽然在汉景帝时期随周亚夫一同平定七国之乱,有一展身手的机会,并且也立下了不少战功。但是,平定七国之乱的头功,终究还是属于汉初名将周亚夫的,而并非李广。
而此后,李广虽然又为大汉戍守北部边郡多年。然而,由于当时汉朝并不具备全面反击匈奴的势力,因此对匈作战一直处于守势。好不容易等到汉武时代,汉朝开始转守为攻,对匈奴开展反击战。但此时李广已经老了,属于他的时代也早已过去。
所以,李广即便在大汉边塞苦苦抵御匈奴多年,并且因作战勇敢和顽强,赢得了匈奴的敬佩,但终其一生都无法建立如卫青和霍去病那样“纵横大漠,封狼居胥”的伟大战绩。而更悲剧的是,李广还有被匈奴活捉的耻辱经历,这也是李广挥之不去的军旅污点!
其次,个人的性格缺陷,导致李广没能获得更高的封赏;
李广戎马一生、屡建战功,结果即便在军旅生涯的巅峰时期也难获封赏,这除了生不逢时外,他个人的性格缺陷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平定七国之乱期间,李广在昌邑城下勇夺叛军军旗,一战扬名。梁王刘武十分赏识李广的勇武,便私授他将军印。当时,梁王一直有当皇帝的野心。所以,此举显然就是想拉拢李广,为自己日后所用而已。
而李广作为朝廷将领,按理说就不该接受诸侯王私授的印。可李广居然欣然接受了,结果直接触怒了汉景帝。所以在平定七国之乱后,汉景帝并没有给予李广封赏。
此外,李广虽然勇武,但他的治军能力却是存在较大的问题的。李广治军素来很不严谨,对士卒基本采取散养模式。同时,李广行军扎营也不注重营地的夜间防御,不安排打更预警,不设刁斗之类的警报系统。如果李广不是习惯在远处安排哨兵,一旦遇到骑兵突袭,就很可能遭受惨重的损失。
而且,李广还盲目推崇自身的武力,与敌交战,常身先士卒,领几十名骑兵便冲杀在前。甚至有一次,为干掉匈奴三个射雕人,竟然带着百名骑兵便出关追击,最后让自己陷入险境,差点有去无回......
李广这样的性格特点和治军方式,即便给予他和卫青、霍去病同样的条件和机遇,恐怕也难以取得卫霍那般伟大的战绩。综上所述,李广戎马一生,最终也只能落得个“李广难封”的尴尬地步,于其都怪生不逢时,还不如怪他自身的性格缺陷......
本文作者:小贱贱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出身上,李广属于典型的六郡良家子。这些人加入军队成为骑士或者加入期门,是需要有马匹和武器,还要有骑射技能。这些都需要一定财力和家传武艺。也就是说,李广其实来自边境地区的中小地主或土地豪强。
从秦末汉初的战斗来看,有冲击力的骑兵部队虽然不多,但是其重要作用已经在战场上显现了出来。到了汉初,这样的部队依然有限,主要出自边境地区的良家子。所以在文帝和景帝朝,李广的个人武艺显得十分难得。他所在的陇西地区,从先秦就开始习惯与草原文化接近。自然是很多人善骑射,成为汉与匈奴交战的精锐主力。这也是匈奴人奉其为勇士的原因。
李广的战斗风格,从他的祖先李信和儿子李敢、孙子李陵身上,都看得到影子。李信曾在易水之战中带领轻锐击败燕军,又带领少数部队深入辽东追击流亡的燕王朝廷。但是在后来的第一次灭楚之战中,也是因为前进迅速而疏忽了侧翼防御,惨遭项燕击败。
从司马迁大肆渲染的李广的几次边疆冲突和射虎经历来看,这个人对自己艺术化的骑射本领十分自信。所以经常性亲自深入敌境,去体验酣畅淋漓的战斗。以至于出身义渠、熟悉李广战术的典属国公孙昆邪就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如果他总是这样不爱惜自己,恐怕会导致兵败身死。皇帝也因此把他从直面匈奴左贤王的上谷地区,调到了上郡地区。
在白登之围到后来的马邑之围期间,匈奴骑兵经常寻找防线上的薄弱点,且永远是打完就走。等汉军集结后赶到,已经是姗姗来迟。因此,汉匈两边没有大规模会战记录。李广参与的大战主要是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对付的是同样方式组织,战斗力还不如边郡驻军的对手。这就是李广积累名声的背景。
如果说武艺在小规模战斗中的作用很重要,那么在大规模会战中,将领的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将受到考验。
但李广的个人武艺,与他的大多数部下是脱节的。而且他的兵法其实也有落后的嫌疑。
李广的治军并不严格,对于士卒是散养模式。平时也不注重营地的夜间防御,不设刁斗这样的警报系统。他本人平时话也不多,经常和部下练习射箭,还喜欢一个人在地上画阵型图。
那么他画的是什么阵型呢?这从他的一些实战案例中就可以看出大概。公元前120年,李广在面对匈奴包围时下令所有人结成圆阵。还在浚稽山之战中,李广也曾有过章法不错的布阵。但其家族兵法和战斗体系,可能来自于祖先李信的先秦经验。因此,就是在长城沿线,指挥着以步兵、弩手和战车为主,加少数边郡骑士的队伍。
李广很喜欢带着少数精锐骑兵在前阵开路或者身先士卒。在景帝年间,就带着精骑寻找匈奴军中的精锐射雕手对决,但在归途中被匈奴大军截杀。虽然带着自己的亲随全身而退,但大军主力没有跟上来。因为军中不是所有人都和他一样能骑擅射,所以经常出现的问题是他的风格和行动会和主力军脱节。李广还喜欢找匈奴中的精锐射雕手对决。相比之下,后来的卫霍没有李广那么重的经验包袱,军事经验来自于陪武帝狩猎和期门郎的狩猎活动。武帝身边有北地义渠骑士公孙敖、公孙贺,还有匈奴化的韩国贵族后裔韩嫣作为少年侍卫。这些人帮助汉武帝和卫青迅速学习到原版的草原游牧战法以相关武艺。年轻的霍去病对于古代兵法更是嗤之以鼻。
李广的战斗体系,到了漠北的陌生环境里起到的作用比较有限。让他指挥全骑兵的部队并不理想,已经说明了个人武艺的高低和指挥水平并无绝对的对应关系。
适应力差是李广战绩不佳的另一个原因。在对于新环境和新战术的适应程度上,李广也明显不如后来者。卫青曾经带着出使过西域,被匈奴长期扣押的张骞作战,所以可以得到关于匈奴的军情和战报。霍去病在平定河西的战斗中,军队里有獯鬻之士,也就是陇西甘肃地区的戎狄士卒。他们对于同胞和草原地形的熟悉度是很高的。
在行军和扎营上,李广倒是很有匈奴和戎狄的风格。在文帝和景帝的时代,李广的战法是善于在干旱半干旱地带寻找水源,军队阵型松散,士卒们可以自己安营扎寨、自己自便。作死因为李广远远放出斥候,所以也没有遇到很大的问题。
上一篇:期货投资者如何去适应市场?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