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逻辑谬误有哪些?
谬误,观点,对方逻辑谬误有哪些?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逻辑谬误有哪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常见的15种谬误:以偏概全,推不出,假性因果,滑坡谬误,概念偷换,诉诸非逻辑,反问谬误,稻草人谬误,虚假两难,复杂问题谬误,词语歧义,小众统计,实体化谬误,感觉谬误,烟雾谬误……
1. 以偏概全
根据很有限的例证得出一个普遍的结论。也就是常说的,论据不足。
如:我身边的人都这样,所以其他人也一定这样。
2. 推不出
从给出的论据推不出想要证明的结论。
如:因为你没有钱,所以她才不和你在一起。
此推论要成立要有4个前提:
她会因为谁有钱就会跟谁在一起。
世界上只有你有钱,或最有钱。
她知道你有钱。
她行为和想法保持一致,她是这样想的就一定且必须这样做。
3. 假性因果
两者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是虚假的,只不过是时间上先后发生。
常见于归因时带有偏见。
如:花瓶被打碎了,而在之前有个小孩进来玩,所以是小孩打碎了花瓶。
假性因果只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确定的事实。
4. 滑坡谬误
声称某事之后将会发生一连串通常是可怕的后果,但却没有充分证据支持该推论。
过于强调某个细节的重要性,无限地推演其可能发生的后果,一步步地推演,最后推出一个可怕的结论。
如:你不好好读书就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没有钱;没有钱就过得不幸福。
不是不可这样推论,而是要严格对待每一步,不能一笔带过。
避免滑坡谬误:每一步的论证都拿出充分论据,不能忽略条件,含糊其辞地连锁推理。
5. 概念偷换
在观点的争论中,论者会故意转移论题,寻找有利于自己的角度,最后变成自说自话。
如:钱可以买到爱情,因为约会啊、生孩子啊都要钱。
这里将“爱情可以用钱获得“转移到了”爱情可以用钱支撑“。
在讨论过程中,通常会从一个概念转到另一个概念,以便理解。但此时要注意概念转换的合理性,要区分出等价和不等价的部分。
6. 诉诸非逻辑
诉诸权威
名人名言并不一定是真理,也要受到逻辑的考验,而不能直接拿来支撑某个论点。
名人言论适合辅助论证,作为加强论证的材料。如果一定要使用名人言论,则需完整重现整个逻辑过程。
诉诸民意
民意并不意味着正当、合法、正确,多数人支持的某件事,并不一定是正确的。现实的价值次序中,还有比民意更优先的价值。
诉诸情感
煽情代替逻辑,情绪主导思维。并不是带有情绪不好,而是在情绪影响下容易做出错误判断。如果是非判断事件,自然可以情绪性,如娱乐休闲创作等。但当做决定做判断时,情绪可能带来不好的结果。
俗话说,先冷静再决定。
诉诸无知
我不知道的事情就是不存在的事情,别人无法证明的事情就是没有的事情。
通常会以对方无法解答和说明,就认为自己是对的。
如:我不知道这东西是你的,所以我就可占为己有;你无法证明没有鬼,所以就有鬼。
诉诸道德
站在某种道德优势上进行道德批判。
将某事件与某项道德关联,从而批判某事件,但是却说不清楚该事件为什么以及如何与该项道德关联。
诉诸沉默
沉默不代表认罪,嫌疑人有权保持沉默。
认为你无法反驳或不去反驳,就是承认自己是错的。
情侣吵架中,经常出现:你不说话,就是承认了。
诉诸比喻
以比喻作为论证手段,实际是偷换概念。涉及比喻与类比的区别。比喻不可作为类比使用。
如:男人好比一把伞,要为心爱的女人遮风避雨,所以一定要努力赚钱。
首先,没有很好证据支撑男人为什么一定要比喻成伞;其次,伞不一定就遮风避雨,还会被当作服饰搭配(lolita风格中伞就可以作为搭配);最后,伞是可以换的,也是可以多人共用的。
男人、伞、责任、赚钱这四个概念在跳转时都没有严格论证,不能保证其正确性。但可以作为散文、诗歌、小说等文体的素材。
诉诸信心
仅仅是一种个人的信心和理念,不存在逻辑上的推理效果,不能作为论据,只是强化表达的效果,而无法起到论证作用。
如:我相信他不会骗我,所以他说的都是真的。
7. 反问谬误
常说的,你有本事你上;如果换成你,你就不会这样想。
换位思考没有错,错在于,将换位思考作为逻辑的合理性。
换成你你也这样做 → 你也这样做了所以这是对的
无论我是否做出同样行为,都不能决定该事情的正确与否。
还有“言行不一”,你做的和你说的不一样,所以你说的不值得相信。
“言行不一既是错”要成立,必须有一个前提:我只能且必须做出我认为正确的行为。但实际上人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人依然可以做出错误的行为,但不代表做出该行为后,这件事就正确,不做该行为,这件事就错误。
如:我可以一边说1+1=2,一边将答案写成3,这并不妨碍2是正确答案。
8. 稻草人谬误
设立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靶子进行批判。
通常体现在不准确解读对手的观点,将其观点极端化标签化,归类于某个公众痛恨的理念。
如:你用苹果手机,而苹果手机很贵,所以你喜欢用贵的东西(极端化),所以你是拜金主义者(标签化),你就是喜欢钱,你很虚伪。
还有一种,通过对手的论据,巧妙生成一种对手没有提出的观点,然后对该观点进行攻击。
9. 虚假两难
营造一个虚假的两难困境,其实根本不存在两难,而可以多元的选择。
世间不是不会出现两难问题,而是太少见,需要仔细辨别。
如:你妈和你女朋友掉水里,你先救谁?
水有多深?女朋友会游泳吗?身边只有我一个人吗?是桥垮了很多人都掉下去了吗?
虚假两难通常会模糊背景,选择任何一个都能引向人性之恶。在一些不严格的电影、小说等作品中,为了主题的需要经常出现,以突显人性的恶面。
10. 复杂问题谬误
在一个向别人提出的问题中悄悄地置入自己的倾向和结论。
在问题中暗含某个前提。
在诱导采访中,记者经常使用“复杂问题谬误”去绑架被采访者,如:
“你要感谢谁?”暗含你要感谢。
“难过时你会怎么做?”暗含你会难过。
“买不起房怎么办?”暗含你要买房。
11. 词语歧义
因同音字以及语境的变化,容易引起歧义。
不同语境下,一些语词会出现微小的变化,促使外延变化,从而影响整句的含义。
12. 小众统计
即个案做论据。
以个人体验为据,可以增加评论的附加值,但具有局限性,要意识到这样直接经验存在的边界,不能将其作为普遍的材料。
个案论据,在心理学又称“鲜活性效应”。以与人有关的事件作为论据,能加强说服力。原因在于与人有关的事件容易被唤起。当需要做出一个判断时,更容易想到发生过类似事件的那个人。
上一篇:你觉得香港知名演员黎明的演技水准在哪部电影中变现得最好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