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清朝明明可以自己造战舰,李鸿章为何还一直从国外购买军舰?
军舰,平远,北洋清朝明明可以自己造战舰,李鸿章为何还一直从国外购买军舰?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依大清国当时的国力,造船要造到何时?不如买船来得快!这跟吃回扣没多大关系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没办法,谁让38岁的李鸿章早早就见识了洋舰的威力。
洋舰,的确傲横!
靠着虹桥大捷一役,李鸿章彻底扭转了淮军在上海的立足之地。当初看不起淮军的洋枪队统领华尔积极拜见李鸿章并帮助其购买洋枪洋炮。英军舰队司令何伯更是前来淮军行营,亲自邀请李鸿章登舰巡视。这是李鸿章真正意义上的登舰参观。
之前从安庆运兵至上海,实施瞒天过海计登过一次洋人运兵船,但并未参观。此次登舰令李鸿章大开眼界:住所、餐厅、卫生间一应俱全,大舰之稳如履平地。而最让李鸿章惊叹的则是一门门侧立的巨大火炮,何伯也近人情,立马给李鸿章表演打靶。
何伯递给李鸿章一个单筒望远镜,让他看着远处海面的靶船。只听一声令下,舰炮接连轰发,远处的靶船瞬间灰飞烟灭,而甲板只是微微的颤动。李鸿章心惊,洋舰的威力完全超出了自己的见识。“将来淮军若有此舰,定能锐不可当!”
不堪一击
1884年,也就是李鸿章正式建立北洋水师的4年前,中法马江海战爆发,法国舰队首先向福建水师开了炮。
不得不提一下福建水师,这是中国第一支近现代化海军,其绝大部分舰船,都是由当时号称远东第一规模的福州船政局孵化生产。是当时装备国产化最高的近现代海军。
海战的结果很悲惨——福建水师全军覆没。外购军舰2艘,自产舰9艘全部被击沉,2艘自产舰自沉。
此次海战完败的因素有很多,单就军舰的性能和级别的不平等,就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差距。
福建水师外购的2艘军舰“福胜”“建胜”都是美国产的“蚊子船”。尽管是铁皮的,但吨位小,航速还慢,唯一的看点舰炮还是10寸口径的,击伤法舰已是最大效果,击沉根本没得想。
至于自产舰嘛,清一色的都是木质运兵船!且吨位都在500上下,这样的军舰作何能同法军3000吨位级别的巨舰战斗?可想而知,此次海战何等惨烈。
插叙:少荃有一次看张召忠谈起新中国海军发展史,当看到如今的大国航母,再回想当初的破艇烂舰,多少英勇的海军健儿血洒海疆,他难抑心中的感慨痛哭不止。少荃此时想起这些,也对福建水师肃然起敬,他们也都是为疆土流血牺牲的英雄。
先自救才能自强
中法海战给了清廷以及洋务派的大臣重重一击!“师夷长技以制夷”没错,可这需要过程,需要时间,更需要人才与技术,还要有庞大的资金做为支撑。这对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的大清来说,想通过自强来逐步缩短同洋人的差距,在时间空间上根本来不及,尤其还处在没有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中,更是难上加难。
战略眼光可以放的久远,战术思维一定要着眼于当下。很明显,李鸿章是一个看重当下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人。
北洋水师,之所以要在短期内将军力打造成东方第一,其最大的目的,就是抑制日本帝国加入到瓜分中国的行列里。因为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迅速崛起,而他们的“利刃”则也是海军,而且上至天皇下到黎明百姓,都在努力筹措军费,去直接购买巨舰。他们尝试跨过工业基础,以武力来争夺利益,而后以战果反哺国内工业速度。此不可谓不毒辣。这是自1888年李鸿章初建北洋水师后日本便开始的一项野心计划。
敌人不容我们慢慢搞
尽管福州船政局到了1887年,才终于造出第一艘铁甲舰,而且装备给了北洋水师,但直到1894年甲午海战的这7年时间里,前后一共才装备了4艘,而且福州船政局的生产效率也就不高,7年时间总共就造了7艘,平均一年一艘。
同样是花钱购舰,福州船政局的标准铁甲舰(钢甲钢壳)一艘要50万两,且排水量都在2000吨以内,而当时的镇远,定远这类排水超7000吨的巨型铁甲舰才各自140万,120万两。无论是铁甲质量,还是航速舰炮,都不是一个级别能比较的。加上生产效率低下,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同直接购买国外军舰相比较的。
总结
其实就甲午战争看,北洋水师同日本联合舰队比较还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毕竟有过东亚海军第一的实力。但海军真的经不起常年“不吃饭”呀,而且世界海军的更新迭代速度极快,无论是舰船的装甲速度,还是火炮的威力射速,都有质的提升。日本联合舰队的规模逐渐赶上北洋水师,但在军舰的作战性能上却拉开了一大截。
这对常年同洋人打交道,重视发展海军的李鸿章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实力上逐渐形成的差距让他对同日本的作战更加慎重。
奈何晚清的朝廷有多少人能同李鸿章一样睁眼看世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自晚清开始,面对西方列强凭借着“坚船利炮”不断入侵中国,打开中国的国门,被迫清政府与其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之后,清政府也意识到了西方先进军舰的重要性。在“亨利·华尔”和“阿斯本舰队”两次外购军舰失败之后,清政府也开始了一场引进西方先进军事装备、科学技术。机器生产技术等一系列措施来挽救清政府统治的自救运动。
“师夷智以造炮制船,为永远之礼”,此时的清政府才清醒地认识到,不能完全依赖外国人购买舰艇,而是要学习西方的造舰技术,组建自己的海军舰队,应该自己建设船厂。于是在洋务运动开办之后,清政府先后便开办了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局和广州机器局等一系列学习西方武器生产技术的工厂,经过几年的发展与建设,到了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发生之时,清政府自制的国产化军舰数量已经达到了10余艘,并分散调拨在了国内沿海各通商口岸。
从上述史实来看,清政府确实可以自己建设船厂建造军舰,更何况还建设了与船厂配套的机器局,也可以实现自造舰船,自造火炮弹药。至于为何李鸿章还一直从国外购买军舰,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实力上的差距。对于洋务运动时期的清政府来说,耗费了巨资用于办船厂造军舰,在这一阶段,虽然中国在设厂造舰方面上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与同时期的日本相比来说也处于领先地位,但这样的领先地位只是暂时的,也仅仅停留于中法战争爆发之前。再跟欧洲老牌的海上强国相比,这个阶段的中国造船业,那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根本不能与之相比。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