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明朝皇帝有了锦衣卫还要东厂,有了东厂为何还要建立西厂?
锦衣卫,东厂,皇帝明朝皇帝有了锦衣卫还要东厂,有了东厂为何还要建立西厂?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锦衣卫的前身是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为“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的仪仗及侍卫。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亲军都尉府和仪鸾司,设置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锦衣卫的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锦衣卫的首领为指挥使,一般由皇帝亲信的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锦衣卫下设南北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实质上,锦衣卫已经绕过三法司,行使了三法司部分之权。
明朝朱元璋时代的胡惟庸案,蓝玉案等,锦衣卫参与其中侦缉,很是活跃,也可以说,这几大案件,都有锦衣卫的功劳。
朱元璋为什么要设立锦衣卫呢?
一是朱元璋因为文官集团产生了不信任。浙东集团和淮西集团的内斗让朱元璋对文官集团产生了不信任,锦衣卫的首领是武将,他需要用武将老制衡文官集团。
二是提高行政效率。皇帝们都喜欢大权独揽,如果很多事政事交由部门文官去办,效率就会低很多,锦衣卫办事直接向皇帝负责,效率大大提升。
三是加大反腐力度。众所周知,朱元璋绝对是中国历史上反腐力度最大的皇帝,而反腐需要一个由他直接领导的部门来落实或者监督很重要,于是,锦衣卫便应运而生。
洪武二十年,按照朱元璋的说法,是因为锦衣卫有人借机滥用职权,制造冤狱,故解散锦衣卫,并将锦衣卫刑具焚毁,所押犯人交由三法司审理定案。朱元璋此举一是为太子朱标铺路,想来也是让锦衣卫成为“背锅侠”,锦衣卫第一任指挥使毛骧惹众怒被朱元璋杀就是案例,因为是他制造了胡惟庸死后的牵连大案。
但是锦衣卫对于皇帝来说是个好东西,他是皇帝的一只耳。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夺取了侄儿朱允炆的江山,遂恢复锦衣卫。但是到了永乐18年,朱棣组建东厂,由宦官太监充当首领,属于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位在锦衣卫之上,直接向皇帝负责。
朱棣设置东厂的原因,一是因为锦衣卫属于外官武将领导的机构,朱棣因为是夺取侄儿的江山,有些得位不正的嫌疑,外官有所非议。所以朱棣用太监,因为太监是身边人,重新组建这么一个机构,便于自己刺探外官情报,对发对自己的人施以主动权。二是文官集团。总是要提文官集团,本来,朱棣夺取江山后,对朱允炆身边的文官们毫不手软,但是总免不了文官们也对他得位不正的非议,西厂不仅仅纠察锦衣卫,还纠察百官臣民,是将特务机构推升到另一个高度。三是因为信任度。在靖难之役中,太监在情报工作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得到朱棣的首肯,在他看来,建立一个更为高级的机构,让太监充任领导,更让人放心。
按说,有了这两个机构,应该没事了吧。可是到了成化十三年,明宪宗朱见深又在东厂之外,增设一个西厂,权在东厂与锦衣卫之上,侦缉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京外地区,直接向皇帝负责,太监汪直提督西厂。若说东厂的设置还能说得过去,可是又设西厂,层层设置事权几乎相同的机构,到底目的何在呢?
朱见深的父辈们可能对他产生过心理上的影响。土木堡之变后,朱见深的太子之位被废除,直到夺门之变,朱见深又才坐上太子之位,想必在此过程中,朱见深的感受颇深,在深宫大院之中,除了常年陪伴自己左右的万贵妃和太监汪直,朱见深没有人可以信任。
此外,在朱元璋和朱棣时代,因为他们的铁腕手段,文官集团虽然有内斗,但是还不敢造次,到了朱见深这里,文官集团开始逐步壮大,尤其是在土木堡之变,文官集团将王振拉下马后,又将朱祁珏推上皇位,后文官集团的一派又发动夺门之变,将朱祁镇又拉回来了,文官集团在这两次“运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锦衣卫和东厂频繁与文官集团勾连,形成统一的利益联盟,这是让朱见深最为忌惮的事。为此,成化十三年,朱见深组建西厂,由他最信任的太监汪直提督,用以纠察百官臣民及锦衣卫和东厂。
当西厂走向文官集团的时候,内厂又出。明朝中后期的大多数皇帝,都在以不同的形式与文官集团抗争,锦衣卫、东西厂包括后来的内厂,都是这种抗争的必然结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
不管是锦衣卫东厂与西厂,都简称为厂卫,是明代设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这三个办理刑获衙门之外执掌“诏狱”特务机构。执掌这些机构的人,随意抓人,以权谋私,滥用私刑刑讯逼供,杀人如麻,被当时臣民认为“一入狱门,十九无生”。那为什么有了锦衣卫和东厂,还要西厂呢?下面就谈谈他们的形成原因。
一、锦衣卫 锦衣卫原来是皇帝的亲军侍卫队,开始叫鸾司,不过是皇帝掌理仪仗的机构。1382年(洪武十五年),才被改为“锦衣卫亲军指挥使司”,设指挥使一人,统属有将军、力士、校尉等官卒约一千五百人。卫属机构有南、北镇抚司。南镇抚司管卫中刑和军匠事务,北镇抚司传门奉皇帝命令查办的各种案件,就是人们所说的“诏狱”。
由于镇抚司对审犯人,严刑逼供,非法凌辱,颠倒是非,弄得怨声载道。1387年(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为了平息民愤,下令烧毁卫中特制的刑具,将全部狱囚送刑部议罪,并业诏令以后内外诏狱,都要交三法司审讯,以减少冤狱。但是,朱元璋对他的臣下总是猜忌的,曾多次私访或者借助锦衣卫都校尉进行密探。
1478年(明成化十四年),明宪宗给北镇抚司颁发印信,规定所理诏狱,必须立即向皇帝奏报,一切直接向皇帝负责,卫使不得干预。因而更提高了北镇司的特权。
二、东厂 1420年(永乐十八年),成祖迁都北京,立即在东安门北(现在的东厂胡同)设立东厂,专门刺探臣民“谋逆妖言、大奸大恶”的事。朱棣怕外臣徇情面, 不能及时把实际情况直接向他汇报,于是特命他的亲信太监做东厂的提督。从此由太监提督东厂,就成了明代特设的制度。
有了东厂,太监就有了随意逮捕、刑讯朝野臣民的特权。为了平衡厂和卫的权势,朱棣一面令东厂所有的人员,由锦衣卫调充,同时又赋予提督东厂的太监,有监视锦衣卫的权力,使厂卫互相倚赖,彼此制约,不敢有违朱棣的意旨,成为他实行特务统治的工具。
东厂的提督大部分由司礼监秉笔太监兼任。这样,太监不仅是皇帝的代言人,又可在内阁票拟的文件上“批红”,成了皇帝的代笔人,这样就足够左右朝政了。加上东厂随意缉捕臣民,掌握任意杀赦特权的特务衙门,给太监揽权、专政害民广开方便之门。明熹宗天启时(1621-1627年),魏忠贤以司礼秉笔太监兼领东厂,厂卫罪恶,发展到了极点,惨绝人寰。明代厂卫之祸与宦官专政相始相终,直到明朝灭亡才告结束。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