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贵为大清皇帝,康熙为何对种稻子的事如此上心?
康熙,承德,水稻贵为大清皇帝,康熙为何对种稻子的事如此上心?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贵为大清皇帝,康熙为何对种稻子的事如此上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民以食为天,皇帝想要坐稳了江山,老百姓吃不上肉不关他事,但若是吃不起饭,那他就要倒霉了。
康乾时期,中国近代最大的一次人口爆发期,人多地少没活干,作为皇帝的康熙必须关心老百姓的民生问题,而南方是最重要的产量区,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而那里就是种水稻的。
其实就算康熙再怎么关心,人口爆发式的增长还是后果严重,所以民间也有“康熙康熙,吃糠喝稀”的说法,并不是简单的吐槽,而是真实历史的写照。
吃饭的人多了,粮食却紧紧巴巴,所以很多人说康乾盛世名不符实,但问题是那时候人口快速增长,十年二十年多出千万张嘴来,谁顶得住?
康熙已经算是积德了,不然他们爱新觉罗家说不定传不到乾隆,就会因为人口太多,粮食不能满足要求,几万万人一起义,他们连滚回白山黑水之地打猎的机会都没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园杂志》中确实有“御田米”的记载,其中说: 丰泽园中有水田数区,布玉田谷种,岁至九月始刈获登场。……时方六月下旬,谷种方颖,忽见一科,高出众稻之上,实已坚好,因收藏其种,待来年验其成熟之早否。 明岁六月时,此种果先熟。此后生生不已,岁取千百。四十余年来,内膳所进,皆此米也。其米色微红而粒长,气香而味腴。 江浙总督范公(时崇)随驾热河,每赐御用食馔,内有朱红色大米饭一种,传旨云: 此本无种,其先特产上苑,只一两根,苗穗迥异他禾,乃登剖之,粒如丹砂,遂收其种,种于御园,今兹广获。其米一岁两熟,只供御膳。其供御膳曰御稻米,出京师西山,颗粒长巨味香。更有一种可长成树,每年结实,其色鲜红,品又在御稻上。是年冬曾以示大臣分赐之,则往籍所闻者。乃种于御苑。一云树上天生者,白如粘米,与朱红分两种。
在乾隆年间吴振棫所著《养吉斋丛录》也有记载: 康熙二十年前,圣祖于丰泽园稻田中,偶见一穗与众迥异。次年命择膏壤,以布此种。其米作微红色。嗣后四十余年,悉炊此米作御膳,外间不可得也。 其后,种植渐广,内存仓积始多。世宗时,河东总督田文镜病初愈,尝以此米赐之,作粥最佳也。 关于御田米作粥一说,《红楼梦》第七十五回中即说:“贾母问有稀饭吃些罢,尤氏早捧过一碗来,说是红稻米粥;贾母接来吃了半碗,便吩咐将这粥送给凤姐儿吃去。”根据以上记载可知,所谓“御田稻”是康熙在丰泽园内试种水稻时无意中发现的早熟水稻,这是康熙二十年前的事了。之后,经过反复试种,“御田稻”获得成功并供宫内食用。康熙四十二年,御稻种被移植到承德避暑山庄。承德地处塞外,而白露之后稻子一般不能成熟,所以之前从没种过水稻。但是,御稻种能在白露前成熟,因而试种成功,改写了长城以北不能种稻的历史。是以,康熙也不无得意地说:“口外种稻,至白露前以后数天不能成熟,惟此种可以白露前收割。故山庄稻田所收,每岁避暑用之尚有赢余。”(《康熙几暇格物编》)承德试种之前,直隶总督李光地曾上疏请求在直隶开垦水田,不过康煕否决了这个提议,因为其认为北方水土不同于南方,“水田不可轻举”。但承德试种成功后,天津总兵官蓝理请求在天津等处开垦水田。当时,永定河已治理成功,水利状况大为改善,康煕同意了这一请求。康煕四十五年(1706年),天津试种100顷,收水稻万余石。经过三十余年的试种,康熙随后决心向南方推广双季稻,其认为:南方气候温暖,稻谷成熟必早于北方,“夏秋之交,麦禾不接,得次早稻,利民非小。若更一岁两种,则亩有倍石之收,将来盖藏渐可充实矣。”为此,他还写下诗篇:“紫芒半顷绿阴阴,最喜先时御稻深。若使炎方多广布,可能两次见秧针。”(《康熙诗选—早御稻》)。
上一篇:考研择校两个基本原则你了解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