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怎么评价乾隆皇帝呢?
乾隆,雍正,皇帝你怎么评价乾隆皇帝呢?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乾隆皇帝是影视剧里的热门皇帝,在大家普遍的印象里,是一个虽然有些缺点但大体上还算不错的帝王,但是近几年有很多历史专家却开始反对这种观点,认为乾隆是个非常差劲的皇帝,甚至著名的人文历史学者易中天先生言辞激烈的说,乾隆就是个王八蛋一辈子就没干过好事,曾一时引起大家的热议,那么真实的乾隆皇帝和他统治下的乾隆王朝去掉影视剧的滤镜,到底是乾隆盛世明君圣主,还是表面上的虚假繁荣,实际上民生凋敝的衰弱帝国呢,今天我们用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来聊这个话题,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个来自异域的,相对不带感情色彩的中立视角也许能给我们一个不一样的答案。
如果按我们惯常使用的宏观视角,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把乾隆统治下的中国,纵向放到上下五千年的古代史中做比较,乾隆时代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人口最多的时期,而在农耕时代,由于单个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差距不大,人口是反映国力的最重要数据,所以宏观上看乾隆时代是中国古代国力最盛的时期。横向比,大清王朝整体而言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中国当时人口为3亿,占全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印度居第二,人口1亿多。欧洲很少,西欧12个国家总共人口才1亿多,也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再看经济数据,乾隆中期欧洲也还没有开始工业革命,也还处在手工工场时代,中国的手工业产量占世界手工业总产量的32.8%,将近三分之一,位居世界第一。而当时全欧洲只占23.2%,比中国少得多。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手工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这是毋庸置疑的。既然这样,那么乾隆盛世在英国人眼中为何如此黯淡?
原因是,乾隆时代中国人和欧洲人的生活水平差距实在太大了。
14世纪,欧洲人并不比中国人富裕多少。他们的食物中肉食比重并不算高,一大块面包加一碗浓汤就已经让辛苦了一天的英国农夫心满意足。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欧洲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18世纪中后期也就是乾隆晚期,英国汉普郡农场的一个普通雇工,一日三餐的食谱如下:早餐是牛奶、面包和前一天剩下的咸猪肉;午饭是面包、奶酪、少量的啤酒、腌猪肉、马铃薯、白菜或萝卜;晚饭是面包和奶酪。星期天,可以吃上鲜猪肉。
而在往后二十年,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后,英国人的生活更是蒸蒸日上,英国普通老百姓的餐桌也迅速变的更丰盛,英国普通农民家庭的消费清单上还要加上牛奶、奶酪、更多的啤酒,黄油和糖的价格也迅速下降不再是昂贵的奢侈品,来百姓开始普遍消费的起,茶也成了普通英国人必备的平常消耗品。
而大体同时代的乾隆年间的中国人吃的是什么呢?
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的主要食物一直是粗粮和青菜,肉、蛋、奶都少得可怜,通常情况下,在春荒之际,还要采摘野菜才能度日。乾隆时代,民众吃糠咽菜的记载比比皆是。据《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民卷》介绍,普通英国农户一年消费后,可剩余11镑,约合33~44两白银。而一个中等中国农户一年全部收入不过32两,而年支出为35两,也就是说,辛苦一年,还要负债3两,才能过活。所以一旦遇到饥荒,普通人家会立刻破产,卖儿卖女的情况十分普遍。
总结一下,宏观上看,中国的乾隆王朝,凭借这规模优势,确实在当时世界拥有人口第一、经济总量第一等等优质数据,但是反映在个体上,乾隆时代的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已经完全落后于英国老百姓,而且随着马上就要开始的工业革命,这种差距还会继续的拉大。
乾隆盛世的贫困,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精神上。
到达浙江沿海后,因为不熟悉中国航线,英国人请求当地总兵帮他们找一个领航员。总兵痛快地答应了。
英国人看到了意想不到的一幕。总兵的办法是派出士兵,把所有从海路去过天津的百姓都找来。使团成员巴罗说:“他们派出的兵丁很快就带回了一群人。他们是我平生所见神情最悲惨的家伙了,一个个双膝跪地,接受询问……他们徒劳地哀告道,离家远行会坏了他们的生意,给妻子儿女和家庭带来痛苦,总兵不为所动,命令他们一小时后准备妥当。”
这一幕在欧洲是不可想象的。英国人说:“总兵的专断反映了该朝廷的法制或给予百姓的保护都不怎么美妙。迫使一个诚实而勤劳的公民、事业有成的商人抛家离子,从事于己有害无益的劳役,是不公正和暴虐的行为。”
这仅仅是英国人一连串吃惊的开始,比这更让他们震惊的事还在后面。
在船只行驶于内河时,英国人注意到,官员们强征大批百姓来拉纤,拉一天“约有六便士的工资”,但是不给回家的路费。这显然是不合算的,许多人并不想要这份工资,不断逃亡。“为了找到替手,官员们派手下的兵丁去附近的村庄,出其不意地把一些村民从床上拉起来加入民夫队。兵丁鞭打试图逃跑,或以年老体弱为由要求免役的民夫的事,几乎没有一夜不发生。看到他们当中一些人的悲惨状况,真令人痛苦。他们明显地缺衣少食,瘦弱不堪……他们总是被兵丁或什么小官吏的随从监督着,其手中的长鞭会毫不犹豫地抽向他们的身子,仿佛他们就是一队马匹似的。”
乾隆盛世的秩序原来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而同时代的欧洲,人权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一个人不管地位多高,都不能任意将另一个人置于脚下。
1747年,也就是乾隆十二年,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建了一座夏宫,叫无忧宫。没想到这个无忧宫却给他带来了麻烦。原来他的这个王宫选在了一个平民百姓的风磨边上。在修建期间,磨坊主向法院起诉国王,说新建的王宫挡了风,不利于风磨转动。最后国王不得不屈膝让步,同意对磨坊主赔偿。
而有意思的是,这位弗里德里希二世在欧洲被称为“哲学国王”,是普鲁士历史上比较文艺的国王,和我们这边一生写诗四万的乾隆皇帝还有几分神似,而且这个磨坊与国王的故事在流传过程中也有几分夸张,但即使夸张,这个故事并不是完全的空穴来风,也还是能反映出两位君主与国民不同的地位关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乾隆只是弘历的年号,清高宗弘历给我第一感觉是爱盖章,不管他作为帝王怎么样,在文化艺术上他是个行家里手,吟诗作画样样精通,他的印多得令人惊讶,他的题跋多也得令人惊讶,让人有时不得不怀疑他是个自恋狂,哪里都得“雁过留名”。
上一篇:怎样在珠峰上拍日出,拍日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