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明粉一面说明朝"天子守国门",但一面又说明朝北部疆界在蒙古高原,这如何解释?
明朝,崇祯,国门明粉一面说明朝"天子守国门",但一面又说明朝北部疆界在蒙古高原,这如何解释?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明粉一面说明朝"天子守国门",但一面又说明朝北部疆界在蒙古高原,这如何解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阎崇年《清十二帝疑案》中,阎崇年曾批评咸丰皇帝不如崇祯皇帝。
阎崇年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咸丰皇帝看英法联军势如猛兽,赶紧暗示大臣,给他上奏章,让他去木兰秋狄打猎去。后来,咸丰皇帝真的借这茬儿就到了热河避暑山庄,“北狩”去了。将整个国都扔给了英法联军,任由洋人祸祸。而崇祯皇帝,不仅没有从北京城逃跑。最后,他还自缢在煤山上,算是忠于社稷。
也是在讲这一段的时候,阎崇年说,“永乐皇帝从南京迁都北京,原因之一就叫做“天子守国门””。这也是最早把明朝皇帝迁都北京,说成是“天子守国门”。
也就是说,包括明朝皇帝在内的明朝人,自己也没有“天子守国门”的概念。
我觉得“天子守国门”,更多的是为了美化朱棣迁都。不过,从现在的角度看,迁都这件事还是比较正确的。但是,当时,朱棣可真不是要自己扛着刀看门。皇帝就该做自己该做的事。
到了明朝后期,满清打到了山海关。此时,在北京城的皇帝也是真的在看守“国门”---山海关了。不过,崇祯皇帝自己也想南迁。有人给他出了三个主意:1,崇祯守国门(留北京),太子去南方;2,太子守国门(留北京),崇祯去南方;3,太子和崇祯都去南方。崇祯觉得在自己南迁之前,肯定要找个人背锅,毕竟是丢掉都城难逃嘛。可是,大臣们都不想当替罪羊,都不敢站出来建议南迁。所以,这件事就耽搁了。
李自成进北京的时候,崇祯下令让太子“监国”、自己“御驾亲征”。说白了,就是自己找机会跑路。最后,没跑成,又怕被抓以后死的更惨,于是,自缢了。他死前,还把身边的女人也给“杀”光了(韦小宝的师傅长平公主没死)。
所以,崇祯也没有阎崇年说的那么“一身正气”!
“天子守国门”之后,还有一句“君王死社稷”。
“君王死社稷(社稷代表国家)”这句话,说的也是大义凛然。然而,这是典型的家天下思想!天下都是你朱家的,百姓也是朱家的。结果,朱家鱼肉百姓,被农民军给推翻了。朱家反而说,自己是为百姓,为天下而死的!脸呢!!!?
后来的爱新觉罗,也是一个德行。平时鱼肉百姓,不管百姓死活,危难时还想让百姓站出来保卫你们的江山社稷!所以,不要过分苛责那些为八国联军搬梯子,运物资的老百姓。
(文|勇战王聊历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明朝刚建立时,元顺帝北逃,继续在蒙古高原延续北元朝廷,并且经常南下 骚扰明朝边境。这种情况下,为加强北方边境的防御,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由于明朝北方边境在长城附近,宣府,大同,居庸关,宁夏,嘉峪关等一直是九边重镇,北京离边境近,俗称“天子守国门”
为了消除蒙古的威胁,明初几次对蒙古用兵,明初军队最远到达捕鱼海,追击元朝残余势力,并且蒙古各部 鞑靼 ,瓦剌等部臣服过明朝,包括明朝封俺答汗为顺义王,但这不是直接管辖,算不上领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觉得明粉的理解过于理想化了。
所谓“天子守国门”,我的理解是因为作为“帝都”的北京城处于明朝长期实际控制的边境线不远,可以从地理上形象的理解为“国门”。而且纵观明朝历史,也确实在距离北京不远的地方发生过多次与蒙古的大战。
而说明朝北部边界在蒙古高原,这个理解就太理想化了。确切的说,在明朝的三百年中,在某些阶段明朝的影响力或者势力范围会波及到蒙古高原,这样更准确一些。
就比如说,洪武时期,徐达常遇春,以及后期的蓝玉王弼等的“北伐”,兵峰甚至已经到达“贝加尔湖”,但这不能说是北部边界到达这个地方。
更有说服力的是在明成祖朱棣时期,因为那时候蒙古已经大致分化为“鞑靼”和“瓦剌”,这样就给了朱棣分化而治的机会。所以,在这个时期,某种意义上两部的首领在特定的时间,会成为明朝名义的下属。最终目的还是希望明朝帮助自己击败另一方。
再加上蒙古势力以游牧文化为主,来无影去无踪,不注重实际占领的区域,因此更容易给明粉造成明朝实际边境在蒙古高原的错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的时候,元朝在北方还继续存在。后来朱元璋组织北伐军攻入元大都,元朝末代元顺帝才北逃蒙古草原,但继续统治广大地区,对明朝前期的安全有着不可忽视的威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院子与门,你分不游清吗?
上一篇:男生们如果在三十岁左右还没钱,是真的打算靠相亲结婚掏空家底,还是一辈子就这样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