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农村俗语“三十不发,四十不富,五十将寻死路”蕴含着什么含义?
到了,时候,俗语农村俗语“三十不发,四十不富,五十将寻死路”蕴含着什么含义?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我的体会人不到三十岁各方面不成熟,三十岁有体力有精力,如同下山猛虎,打拼十几年不论干什么都会有成就感了,黄金时间只有短暂的二十年,五十岁体力精神开始衰退,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当然我说的是一般劳动者,工人,生意人,农民。
高级的咱就不知道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俗语之所以说它博大精深,是完全符合事实证明的,虽然它言意赅语言直白,但是蕴含着的道理是深刻的。有些俗语发人深省的程度可以说入木三分,会使你终身受用,多了解一下这些俗语吧!一些可以用来当座右铭,时刻鞭策自己努力前行!
比如俗语“三十不发,四十不富”,就是告诉我们人生的岁月里,如果三十岁还没有发财,到了四十岁就很难富裕了。当然这是通常情况下普通人的规律,这个俗语对那些大器晚成的人是没有说服力的。因为人在三十岁上下,正是人生巅峰期,父母尚是身体康健,孩子还小没有什么负担,可以去大干一场。如果失败了还可以从头再来,如果成功了就会踏入富人的行列之中。这句俗语也是阐述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三十岁了还没有事业,到了四十岁很难成为富人,这是个相辅相成的规律
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曾经有一个农村的小伙子,27岁了还没有媳妇,他感觉在村里继续生活也没有意义了。所以他借着那几年木材特别昂贵,就和其他村民一样,把自己家山上的树全部采伐卖掉了,得了一大笔钱。他用其中的两万元,在县城买了一个破旧不堪的房子。后来不久旧房改造,他的两万元一下子变成了几十万元,在当时农村那可是不小的数字。可想而知他后来回到农村,成了家盖上了房子,一下子就成了富人。而那些卖树后把钱存起来吃那点利息的人,钱后来不断贬值,日子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从这个例子来看,人在三十岁左右的时候敢于投资,到了四十岁时就开始瞻前顾后了,人情往来等等,杂七杂八的事就开始多了,父母年纪大了也不能帮你忙了,甚至还要需要你去照顾他们,你还敢去冒险投资吗?这对于普通农民来说,那得需要多大的魄力才敢干啊!当然对于一些能力非凡的人,任何年龄对他们而言都不在话下,什么时期都能一展雄姿。而这句俗语“三十不发,四十不富”,就是针对普普通通的人来说的哦!不过刘备在四十岁还是很穷的啊,因为这毕竟是极端的例子。
那么知道了俗语“三十不发,四十不富”,那么五十呢?俗话说“五十将寻死路”,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俗话说“人过五十天过午”,农民认为这都到了土埋脖颈的年龄,什么事业也不能干了,只能是混吃等死。我认为这句俗语毕竟有历史上的局限性,因为古代人和现在相比寿命较短,“人活七十古来稀”,是旧社会人类寿命的真实写照。所以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三十岁应该发奋图强,四十岁也要勇敢去开闯事业,五十岁依旧老当益壮,还能够大干一场,曹操就是个好榜样。
俗语“三十不发,四十不富”,那么五十呢?俗语说“五十将寻死路”,确实深有感触啊!不过我们遇到了历史上最好的时代,抓紧大干一场吧,只有“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做到“老牛明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这才是现代人应有的精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四十多岁了只要肯努力,不服输,还是有机会的,肯德基老爷子七十多了才创业成功,一直激励着我……[呲牙][呲牙]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悟空:人常说,啥人啥命,有山靠山,无山独立。就是说人条件好的就不会去奋斗了,:享受着父母的优待。三十而立,四十骨气。五十顾已。
人到了五十的年纪,儿女双全是否成材,出息了,方能放下包袱。如若不然还要去奋斗,一则是为儿女,二则是为自已。人无多思必有后忧,然而儿孙自有儿孙福,承担为多寻死路。随然人生很短促,遇难才知有感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们老家跟这谚语差不多: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寻子(止)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们老家跟这谚语差不多: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寻子(止)路。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