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千里不运粮,百里不运草?
粮草,粮食,千里为什么千里不运粮,百里不运草?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为什么千里不运粮,百里不运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运输成本太高了,古代交通技术不发达,绝大部分的运输都是靠畜力车和人力车,运输能力本来就有限,如果路途遥远,一路上人吃马嚼的消耗非常大,特别是大部队远征,运上去一斤粮食,可能会消耗一二十斤粮食,卫青远征匈奴,七万人的军队,而负责后勤淄重的人员多达30万,马匹达到了40万匹,从遥远的中原向位于外蒙古,新疆的匈奴境内运输粮草和军需物资,清朝年羹尧远征青海,20多万军队的粮草从江浙转运到陕西,再长途跋涉送到青海前线,曾经运输粮草的民夫多达百万。这就是古代战争最为掣肘的后勤因素,所以,《孙子兵法》中说过“兵者,国之大事”,为将者,纛旗一升,耗国家亿万孥币,就是这个道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就是为了从南方的产粮区用船运输粮食到北方,大船可以运几万斤粮食,又不需要准备牲畜的草料,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省运输途中的消耗。
我常在头条上看到那些一脑袋浆糊的“岳粉”津津有味的吹嘘岳飞能够“直捣黄龙”什么的,他们也不想想,抛开宋金之间的军事实力对比不说,单就从河南,安徽一带长途远征到吉林长春(黄龙府),就有2000多公里,按古代步兵每天行军20公里(古代军队日行军实际上只有30里,称为一舍),不算上沿途打仗,光走路就要100多天,这么远的路程如果只算投入20万军队,就至少需要50万以上的民夫,和至少30万头牲畜,车辆负责军队的后勤保障,每天消耗的粮食要200万斤(古代缺乏肉食,蔬菜,油等副食品,粮食的消耗多一些,军队士兵的口粮一般是每天不少于二斤),牲畜的草料一般是每头(匹)25斤,30万头牲畜每天就需要草料700~800万斤,即使是战争只打一年,就需要粮食近8亿斤,草料30多亿斤,这还不算其他的如药品,被服,帐篷,攻城器械,修路器械,兵器,柴草等物资,以及国库孥币的大量支出,那将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古代的粮食产粮平均亩产只有100斤左右,8亿斤粮食就需要800~1000万亩良田的全年产量,如果是按每亩良田收取30%左右的租赋,就需要3000~4000万亩良田一年的租赋,如果战争相持不下,这样庞大的物资消耗,很快就会耗尽国家的储备,使国家陷入不能自拔的困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您好,感谢您的邀请!
古训有云“千里不运粮,百里不调草”,在历史上是不提倡粮草长途调运。我们都知道古时候交通不发达(地域复杂,以人力、畜运、河运为主),而且粮草价格也比较低,各地都种植;如果把本地粮草运到很远的地方去卖,不仅成本高,而且在运输的过程中粮草的质量也会大打折扣,损耗严重,甚至出现失水枯萎、发霉腐烂等现象,这样一来不新鲜的粮草菜品自然就卖不出好价钱。
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隐患,如遇到天气因素、地域因素、人为因素、社会因素等,都会造成物资损耗。
“千里不运粮,百里不运草”到了如今就不合适了。随着社会的发展,物流行业在各地区的全覆盖,火车运输、汽车运输、飞机运输、水路运输等多种运输方式使我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产品运到远处去卖,而且保鲜效果很好,就比如现在北方可以吃到南方的水稻,南方也能吃到北方的小麦,非常便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感谢楼主的问题,我来回答一下,这个“千里不运粮,百里不运草”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由我军当时的后勤供给部长薛兰斌说的,当时贺老总向晋冀鲁豫解放区求援粮食10万石(dan),那时候人力物力财力很匮乏,要把这10万石粮食送到陕北去,非常的不容易。最后还是军民齐上阵,圆满的把粮食送到了目的地,应验了毛主席的那句“兵民是胜利之本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路程太远,会发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训说“千里不运粮,百里不调草”,这和古时候的天时地利人和有关。但对于交通发达现如今以及生产,加工工艺已经不是问题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所谓远水救不了近火,况且路途遥远,也不安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