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认为是古代读书人的清高,您认为呢?不吃饭了吗?
读书人,万般皆下品,清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认为是古代读书人的清高,您认为呢?不吃饭了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认为是古代读书人的清高,您认为呢?不吃饭了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读书也是为了吃饭,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不过是政府导向不同,就如同现如今的高考,考上名校,被认为是件光荣的事。汪洙九岁能赋诗,确实了不起。骆宾王咏鹅时七岁,甘罗拜相时十二岁,更加了不起。骆宾王后随徐敬业造反,不知所踪;甘罗立功回到秦国后,高官得坐,骏马得骑,后不知所踪;神童汪洙屡考不中,终于考中进士,后补了个府学教授,满腹经纶,教了一辈子书,桃李满天下。也算不错。孔丘说,求仁得仁又何怨?
其实读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没啥清高不清高的。专业不同而已。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书吃书。有些人天生对某一行当有天赋,恰巧这一行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这就是走运了。抛开幸运,就是个吃饭的碗。饭碗五花八门,千奇百怪,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就是个吃。无他,唯手熟尔。古代多,近代也不少,吃山的,吃水的,吃瓦片儿的,吃黑道的,吃人的,吃枪的,还有专门吃粪的(就是粪霸了,全市的粪归他,他一生气,就让你净桶一天没地方倒,你说牛不牛?)。现代也不少,专业睡觉的,专业试吃的,专业吵架的,专业游戏的。专业挨打的,专业道歉的。只要能吃,就有人干,至于吃的香不香,就看个人造化。
话说回来,吃书的(叫读书的会舒服些),也不过是一种饭碗,有人动手能力强,可是嘴上不来;有人说起来头头是道,一到考试就发昏;有的人大字不识几个,计算起来鲜有匹敌。有的人过目不忘;有的人百步穿杨。有这个天赋也说不定。这个没地儿说理去。
所以,我觉得没啥清高不清高的,你干的活儿,能养活你自己,就是自立,又养活了一家子,好了,齐家。如果大伙都觉得你不错,那就了不起了。守着自己的主业,活出个人样儿来,就是本事,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那就是清高。你说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并不是古代读书人的自吹自捧,而是古代的一个悲哀。就跟今天的高考是农家子弟唯一的出路是一样的,当然今日的高考并非唯一出路。
在古代由于当朝统治者需要一定的官员来帮助君主治理国家,所以科举制应运而生。当科举制成为了选官的途径的时候,人们都想去读书,去改变命运。
正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为天下知。古代是一个比现代更残酷的世界,在今天你读书不行可以去做生意,拍段子都可以挣钱。而古代“士农工商”等级严明,除了读书出士,其他的一切都是庸碌一生。成为家产万贯的大商人,官家一句话顷刻家破人亡。
古代寒门子弟照样是贫苦无依,吃苦耐劳。难道他们就清高了嘛?不,他们只是知道了社会的残酷,想要出人头地。可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何其难也,建议你们去读读《送东阳马生序》。
说了那么多,其实就是一个意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有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才能有出路,才能实现自己的一腔抱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可能楼主对这一句诗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误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出自北宋末年汪洙的《神童诗·劝学》,宣扬“读书为上”的思想,而不是“读书至上”。古代社会上的阶层大概可以分为士、农、工、商四类,“士”这个阶层的社会地位最高,可以不用服役、不用纳粮,而且还能借此实现人生理想。因此,古代的读书人读书不仅仅为了学习知识、学习做人,而且更重要的是读书可以入士,由此来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不无道理。
秦朝以前,官员大多是世袭,阶层固化严重,父亲是官员,那么他退休了,你就继承他的位置;父亲是农民,没有啥军功的话,你也是农民。秦朝统一以后,世袭制仍然存在,但官员选取制度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出现了举荐和征辟制度、九品中正制度,但是出现一个问题:选拔人才极易受到主观性因素的影响,官员选拔自然会倾向于门阀氏族的孩子,也就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阶层固化相当严重,对于寒门子弟而言相当残酷。 那寒门子弟就完蛋了么?当然没有,科举制给了他们希望——书读得好就可以入士。中国从隋朝开始科举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相对客观,为历代皇帝所重视。科举制度给了学子们展示自己才能的空间,隋朝以后可以看到许多宰相都是寒门出身。所以说,你说读书重不重要?就那么一条路走,而且还是最好的路,你说大家还不拼命去争取?
古代社会并不像现在这么多元,能够实现人生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机会哪有现在这么多?而且现代也强调读书啊,这个传统我认为一千多年来来就没怎么变过。现代的高考制度虽然被诟病很多,但是你不得不说这是目前而言对于中国绝大数学子最公平的制度,要是真的采取什么质素考核,一方面教育资源分配就已经很不平衡了,另一方面素质考核的主观性因素太大了,主观性因素一大,可操作空间也大,你懂的。
因此“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有其合理的因素,并不是古人的清高,而是社会现实的无奈。看待这些问题不要以我们现代社会为出发点去衡量,要是这样那你可挑刺的地方太多了,正确的是如何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去思考为什么为出现这样的问题。
上一篇:94的我负债25万,本科毕业很努力,却要为还款发愁,九零后有多少人像我这样失败?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