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有的行书的单字结构位置跟楷书不同,请问结构的变化是什么造成的?
王羲之,行书,米芾有的行书的单字结构位置跟楷书不同,请问结构的变化是什么造成的?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有的行书的单字结构位置跟楷书不同,请问结构的变化是什么造成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行书的单字结构和楷书单字结构比较,是有较大差异的,楷书讲究平稳端庄,疏密匀称,而行书要求在法度内动态强一些,夸张变形,比楷书更险绝。
行书结构变化是什么造成的呢?
一,起笔的角度。
例如王羲之行书"像"字,第一笔撇画起笔较平。
(王羲之)
吴昌硕写这个"像"字尖锋往左下方直入笔。
(吴昌硕)
祝枝山第一笔撇画起笔角度又不一样。
由于起笔的角度变化,造成笔画形态不同。
二,运笔的方向。
王羲之行书"盖"字的底横约十五度左右。
(王羲之)
王铎行书"盖"字底横约五度左右。
(王铎)
米芾行书"盖"字底横约三十五度左右。
(米芾)
这三个字的最后一笔横画,运笔方向的变化,角度也不同。
三,速度的变化。
王羲之写的行书"有"字像写草书的笔速,较为轻快。
(王羲之)
李邕写的"有"字像写楷书一样的笔速,慢而迟涩。
(李邕)
唐伯虎写的"有"字不激不厉,中速行笔。
(唐伯虎)
同一个字,笔速快慢不一,必然会影响到线质的变化和结构的变化。
四,重心。
王羲之写的"易"字较险绝,属斜中求正的结构方式。
(王羲之)
王铎写的"易"字,横折钩这一笔较正,整个字亦较为平正。
五,空间分布。
(王羲之)
(米芾)
(何绍基)
以上三字的空间分割不同,使字内空白处的面积大小,形状不一样。从而使得这三个字姿态不一。
六,笔画的长度。
(王羲之)
(张瑞图)
(欧阳询)
张瑞图把"藏"字戈钩作了收短处理。而欧阳询作了夸张延长处理。
七,错落参差,动态中见平衡。
王羲之写的这个"数"字左高右低。
(王羲之)
苏轼写的的"数"字左低右高。
(苏轼)
吴琚写的"数"字左部左斜,右部右斜,但动态中见平衡。
(吴琚)
八,变形夸张。
(王羲之)
(赵孟頫)
(空海)
赵孟頫写的竖钩很短,空海写得竖钩很长。以上三字的横画,王羲之的居中,刚好在字高的二分之一处,像是平视图,我们的视线是平的,赵孟頫的横画偏低,我们看时,视线是向下斜的,像是俯视图。而空海的横画在整个字高的三分之二处,给我们的视觉感受,视线是往上斜的,像是在看一幅仰视图。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