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当今社会该怎样去理解?
书中,黄金屋,真宗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当今社会该怎样去理解?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当今社会该怎样去理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友邀答!
这个问题已经在相似的题目里回答过了,恕不重述。问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诚谢邀请!
对此题,我是站在历史的大地上,从此话的出处,到今天的当下,用哲学的唯物观和方法论,就个人的半瓶做了解读和分析。
望翻闷,待讨论,望指正!
谢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自古以来,人为什么要读书。私通四书五经,琴棋书画。
古时候,考状元为的是金榜题名。成家立业迎娶闺中小姐!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顾名思义。想要达到成功,考取科举。秀才必须熟读诗书。唯有读书高!比喻人生所有财富,婚姻美卷。都在书里求……读书就是黄金万两,荣华富贵!
书中有你想要的荣华富贵。财富黄金屋!
书中就有想要迎娶的姻缘,小姐颜如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认为很有道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从书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懂得更多的道理,知识改变命运,真理成功人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书中自有颜如玉”出自,宋真宗趙恒《励学篇》,虽然,通篇是从追逐名利的角度,阐述了读书的垂要性,撇开封建遭泊,从积极角度来看,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读书就是接受教育,掌握知识,以投身社会,服务人类,试想,一个大字识不上二斗的人,如何能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掌握应有的知识,看看我国的边远山区,相对比较落后的个别“穷乡僻壤”有多少人连自己的名子都不会写,你又如何能让他(她)掌握知识,脱贫致富呢,所以面对当前現实,要想奔小康,实現中国梦,首先要把全民教育搞上去,教育上不去,文盲,科盲,知识肓就必定上得去了,岂不是一切都是空谈吗?面对我國目前教育現状,首先要解决好公平正义四个字,城乡应一視同仁,并且应向边远山区,农村适当倾斜,大学放宽录取成绩,让这些地方适当增加人才,再者就是教育要合理收费,农村,边远山区的穷困孩子減免或者不收费,只有这样,才能激励这些贫困地方,通过读书教育,提高人口质量,改变人的素质为脱贫致富,全民小康,实观中国梦,奠定良好基础。所以正确理解“书中自有颜如玉”不单是知识,能解决“老婆,妻子”的问题,而关乎全民奔小康,实現中国梦的“大”问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题目中的两诗句,很多人都读过。但也有很多人还不知道,其是出自皇帝的金口: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这首七言诗题目为《励学篇》,作者是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
大家都知道,赵匡胤将“崇文抑武”当作基本国策。在政策上向“文人”倾斜”。而此诗可看成为此一国策作宣传,也间接为“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代言。这在宋代此一背景下,也非全是虚言。
假若我们游离此诗的背景,将其放在当下讨论。如果还将其奉为信条,恐怕迟早都会诸事不利。
且不说今日读书已普及至九年义务教育,就算你足够优秀,能走上仕途。别说“黄金屋”了,来个“两房一厅”就足可以让你做“半世房奴”。而“颜如玉”、“车如簇”等等,大概只能在梦中见了。
而一但你将其定为信条,十多年寒窗所得并非如诗中所述,心态不平衡之下就容易产生贪念,最后反害了自己。
而我觉得,现在读书的目的应在于“修心”,在于人格的自我完善,一切物欲随缘就好。如果一定要将“黄金屋”、“颜如玉”作为目标的,则并不觉得在书中寻觅是个好建议。
当然,我这样说,并非指读书无用,而是说读书不能作为获得“黄金屋”的主要手段,充其量其也只能在你的事业中起到辅助的作用。
上一篇:中国人的名字可以起多长?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