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读书总是忘,怎么解决?
知识,记忆,自己的读书总是忘,怎么解决?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先读,再讲给别人听,就不容易忘记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
我是予小草说电影,我来回答。
读书为什么会忘呢?根本原因是我们读书的的方法太原始。可怕的是,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读书方法是低效落后的。
大家可以想想,一般我们是不是一行行的看书,然后抄摘经典名句,画线对不对,其实的话,就把一本书拆分成了一个个鼓励的知识点。记不住是因为没有把思维方式学到手,就像小学学的心算一样,至今难以忘怀。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有以下几个方法可以来练习:
1、建立知识的认知模式
书的确是忘了;但模型却在读书的过程中得以建立、更新、完善。书没有必要读的太死了,至于书上的具体措辞,那只是载送精华的传送介质而已。
读书有章法,很多人读书习惯把书从头翻到尾,看完了一本书就把它扔在一边,这样的读书方法是很难产生效果的。我发现很多成年人依然在用这种低效的方法阅读。当然,其中也包括曾经的我。
与过去的逐字逐句阅读不同,我现在的读书习惯是,拿到一本书之后,先浏览它的大概框架,了解它主要讲了什么,从封面和序言中找出主要内容和关键词,做到对整本书有一个大概的掌握。
仔细阅读目录,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框架之后,通读全书,并留意重点内容,找出关键词和结论性的观点,划线标注。第二遍阅读的时候,重点阅读标注部分。读到比较有感悟的地方,我会随手写一些只言片语,可能一两句话,也可能写个二三百分享到豆瓣、星球中。
对于比较好的素材和笔记,我都会自己用笔抄摘在本子上,或者保存到印象笔记当中去,这样才算是真正建立了自己知识认知模式。
一个人,认知模型的精确、完善、自洽程度,代表了他现在所达到的高度;而维护、更新认知模型的效率,则决定了他的潜力。
2、知识要为己所用,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好的作者/作品,或者能给你输送更多、更好的精华,或者是输送精华的方式(说话技巧)更加高效,或者兼而有之。
如果你把数理逻辑掌握的比较实在、同时又通过读书建立了较为准确、完善的认知模型,你甚至可能得到人群中极为稀少的“判决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能力。
这种能力能让你通过读书来正确更新、升级认知模型的效率倍增;剔除那些滥竽充数甚至误导性信息的效率也倍增。
而更好的认知模型又反过来增强了你的判决性思维能力……
领域专家不是”字典“(参考文献、专业经典、词汇表、公式等等),也不背“字典”;工作中,他们甚至离不开“字典”:换句话说,他们读书,一样是读一本忘一本。
和普通人不同的是,普通人看专业文献,看一行是一行,看一句是一句——或者每个字都认识,但连到一块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彻底的外行);或者一句一句知道什么意思,但连到一起是要做什么、为什么能这样做、为什么别人就能想到这样连起来用,就完全摸不着头脑了(有死记硬背的基础知识,但没能建立成体系的认知模型)。
而领域专家呢,对他来说:——专业文献的每一行,都可以用来印证、更新他头脑中的认知模型(可能有时会无法取舍,需要另外建立个等待考察的临时模型,有确切证据时再合并);——需要做什么时,他也可以推动模型,再借助”字典“,迅速创造出解决方案;——甚至,如爱因斯坦一样,仅凭着基本的数理逻辑、经典物理知识和一支笔,反复推动自己脑中的模型,寻找并审视各个角度的不同推论的反常/矛盾之处,思考什么是真实:最终,竟活生生的把相对论给凭空“抓”了出来。
知识要为自己所用的才叫知识,如果自己用不起来,又记不住的,只能叫浪费了时间。
现在的我,在读书时既不追求数量,也不要求读完。我的做法是:当我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
当我把这些问题的想明白以后,可能我还没有读完,但我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认知,比读十本书还要深。这种状态,呈现出来的便是举一反三的能力。
为什么很多时候,内行能一眼看穿那些非常逼真的谣言、骗局、假象呢?
难道是他们看哪本书上说的?
写书的才没那个闲工夫,去一一列出各种谣言、骗局、假象。
他们之所以能辨伪,是因为他们的头脑中有活生生的、细节丰富的模型。
一个谣言、骗局、假象,不管看起来有多逼真;内行只要把脑子里的模型按对方的说法做好初始设置,然后轻轻一转,真假立辨——爱因斯坦称之为思维实验(爱因斯坦本人甚至把经典物理学到了可以通过“思维实验”直接推导出相对论的程度)。
如果一个人只会背书,显然是永远做不到这点的。
知识,必须能够关联起来、运动起来,这才能称之为知识。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读书一定要花时间、耐心和思考力,将获得的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进行网络状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有可能内化知识,形成新行为的暗示。
放慢速度,让读书事半功倍,读书慢点也不一定会是坏事情,或许还能帮助我们更快的找到读书的规律。
在记录和寻找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惊喜地发现一些过去不曾注意的规律,也发现很多能够直接改进工作方法的办法。我的读书成效进入了一种产生复利效应的状态。也就是说,我读过的所有书都将为我未来获取新的知识提供帮助。
温故而知新,古来就有两种解释。
一种把温故和知新,当做并列的两件事,意思是一个人有能温习知识,又能学习新的知识。
一种是把温故知新,当做递进发现,意思是一个人要能在温习旧知识时,生出新知识,有一定的新发现。现在取第一种解释的人较多。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所以,常常温习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才能让我们更加熟练的运用所需知识,发现新的知识出来和新的规律出来。读书一定要常常温故,这样才能我们的小脑袋不停的宇宙爆发,得到更多的复习,验证,提取,获取新知识的规律和进步。
上一篇:夫妻离婚了,也分居了,夜里偶尔还会想到对方,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