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中国古代开国史中,狡兔死、走狗烹现象比比皆是,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
王朝,皇帝,朱元璋中国古代开国史中,狡兔死、走狗烹现象比比皆是,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历史上聪明的人也还是很多的。如范蠡在辅佐完勾践复国之后,激流勇退,与西子泛舟于西湖。与勾践交往其曾叹曰“共患难易,同富贵难"。还有许多功成告老还乡的例子。
总结来讲,是中华文化缺少一种"法"的精神,自汉代以来,孔孟之道就占主流,其它学说尽相被抑,让“权在法上"形成主流。反观国运长久者大都"权在法下"。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就逼迫国人要抓权、弄权,因为事关安危。
历史进步还任重道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要站在两方面来回答比较好:
一,微观层面,即个人立场上。所谓同患难易,共享福难。任何一个建国的过程中,那是需要多少人的牺牲啊!当然也会有许多立下不朽功劳的人物。作为领导人,自然着重见到你建功立业,闯天下。至于你在此期间所犯的错误,只要不影响大局,一般不会危及性命!然而,一旦立业成功,自然需要建立一套行为准则。古代以人治为主,法治为辅!无论是谁,一旦影响到皇帝的威信,破坏了规则,那是只有死路一套!而在开国过程中,因为这些开国大将,立下的赫赫战功,自然而然的的会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利益群体。在这些利益群体里,那些立下大功的,一呼百应的往往会造成政令在他那里不通,会围绕着他自觉不自觉形成一个团体。皇上的威信就会在他那里贬值。有一个还行,但是开国大将多啊!一旦他们联合起来,那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所以哪怕有一个出现一丁点的风吹草动,那是见一个杀一个。汉高祖刘邦在建国之初,封了七位异姓诸侯王,在他死之前,这七位都被他一一诛杀,其中就有此道理。
二,宏观层面,即在国家传承及发展方面。这些开国大将即使不死也应逐渐削弱其权利。首先,在国家传承方面,因为古代是家天下传承,一旦开国之君驾崩,后代之君很难驾驭这些开国功臣,这就很容易造成皇权受损,政令不畅,威胁皇家天下。所以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极端的当属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为给皇孙顺利继位,大开杀戒。当然还有比较缓和的北宋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送开国之臣,回家养老了!其次,在国家发展方面,也必须极力限制开国之臣的权利。试想,在开国之初,这些功臣享受荣华富贵,这是应当的。他们的子孙跟着沾光也是应当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开国之后,占有着社会的大量资源与权利。他们行得端做得正还好,但是一旦做起恶来,普通的家庭谁能抵得住他们的冲击。即使他们全是好的,社会阶层的长久固化,使下面的上不去,上面的不愿下来。在古代那种日益兼并的社会环境下,会有好的结果吗?既得利益集团哪一个不是贪得无厌的!所以说每一个王朝的兴衰,从一开始就决定了的!上层阶级从一开始就占有大量的资源与权利,无论社会怎么发展,一般的人是不可能发展到他们的那个阶段的,你也进不去!随着阶层的愈发固化,下层人要想改变生活状态,唯有打破原有的既得利益集团,重新分配,社会才能又重新进入又一轮的发展。所以国家的建立,从一开始就要消减上层建筑,给利于民,社会才能长久发展!所以狡兔死、走狗烹虽是悲剧,也有另一层深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代开国,杀开国功臣的有哪些,西汉有,东汉没有;三国两晋南北朝貌似记载也不多;隋唐有吗?好像也没怎么听说;五代十国乱成一锅粥,应该有,但应该也不会太厉害,毕竟外患大于内忧;宋杯酒释兵权,和平解决了,明比较厉害,清朝有吗,好像也没,不知道这结论怎么得出来的。
出身低微的皇帝爱搞大清洗,但大多数起兵造反的皇帝都是皇亲国戚,国之栋梁,也多通过逼着旧朝禅让得位,除了极个别的来自底层。
只是因为出现的少,所以才会被人反复提及,却给人出现过很多的假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再优秀的人物,都绕不开两个字:人性。从人性的角度讲,人一辈子都在做的两件事:1.追逐利益2.逃避痛苦。但是当两者相遇时,逃避痛苦带来的感受肯定比获得利益更强烈一些。可以共患难,享福就不一定了,但这未必是与共富贵有关。打天下时,天下是大家,一旦有了天下,这就是自家的了,一帮开国功臣,N朝元老,哪一个不是出生入死,功高震主。
帝王在世时,还可以镇住这些老臣,一旦驾鹤西去,他的子孙们哪一个又能使这些久经沙场的老臣们的对手。故此,为以后万世子孙着想,刘邦,赵匡胤,朱元璋等千古帝王,莫不如此
上一篇:好点的青春文艺电影推荐一下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