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唐朝是怎么灭亡的?
藩镇,唐朝,宦官唐朝是怎么灭亡的?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最终打垮南诏王国,毁灭其夺取出海口、称霸东南亚野心的,是先坐镇静海军, 又移镇西川的晚唐名将高骈,在克复交趾之战,俘斩南诏军4万余人,到西川后又连获大胜,俘斩南诏军6万余人,令南诏举国只剩妇女耕种、幼童从军,不得不屈词请降,再难为患。
而且,唐朝宦官集团在中枢虽可大权在握,为更立天子的“定策国老”,但出外到地方时,权力却受藩镇相当程度监管。因此,唐朝宦祸对天下百姓的实质危害性有限,远较中枢一呼则地方百应、生祠遍起为轻,正是藩镇的制约之功。
如在唐文宗 “甘露之变”失败后,宦官集团囚禁皇帝、大杀朝臣,一度气焰嚣张,正是在昭义镇节度使刘从谏为首的各地强藩的声讨之下,宦官才被迫收敛气焰。同时,之前被李训郑注幸进党被贬斥的牛李两党高级官僚,回朝执政,重新达成南衙北司新的平衡。
各大藩镇互相征战兼并,其实是黄巢之乱,唐朝中枢权威崩溃后的事了,朱温成功兼并其他河南藩镇,南衙北司一齐被摧毁,帝国三根支柱尽去,则大唐至此亡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宦官擅权。
二:藩镇割据。
三:朋党之争。
四:削减冗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安史之乱后各地节度使已经拥兵自重了,当时唐朝就已经大大衰落了。到了最后几个皇帝时候基本指挥不动各地军阀了,加上中央宦官专权国内矛盾尖锐灭亡就可以理解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感谢邀请。唐太宗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他说的时候深刻认识的“人心所向”的重要性,所以才创立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场景,但是后来在唐玄宗时期唐朝历经“安史之乱”后,国力逐步下降,为了保证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大设节度使,这些藩镇大都可以独立而治,极大地削弱了中央的势力,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也是从唐玄宗时期,皇帝宠信宦官,这些宦官之间的争斗,也影响了政治的正常运转。到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宦官弄权,危及百姓的利益,皇帝没有作为,唐朝终被推翻政权。其实任何一个朝代的灭亡,大都离不开“人心向背”,百姓都不支持了,政权怎么能够长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唐朝(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 618年由李渊建立,定都长安(今西安)。并且设有东都洛阳、北都太原等等陪都。 627年,李世民登基后开创了“贞观之治”,唐高宗以后,武则天以周代唐,史称武周,705年神龙革命后恢复大唐国号。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政治清明,经济雄厚,军事强盛,四夷宾服,万邦来朝,开创了全盛的“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后,国力日趋衰败。 907年朱温篡唐,唐朝灭亡,从此中国进入了进入五代十国(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十国指的是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荆南、北汉)时期。唐朝共历274年(包括武周是289年),20位皇帝。唐朝声誉远及海外,与南亚、西亚和欧洲国家均有往来。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唐朝文化相容并蓄,接纳各个民族与宗教,进行交流融合,成为了开放的国际文化。唐诗、科技、文化艺术极其繁盛,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灭亡原因:
1、边患不断(如安史之乱、安南叛乱、外有吐蕃入侵等),藩镇割据;
2、宦官专权(如李辅国等),党争内耗(如牛李党争);
3、长年战乱严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阻碍了经济发展,引起农民起义与外族入侵。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历史趋势,历史选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大家好,我是回眸满清。
这个问题已经有20多个回答了,可是,翻到的时候,还是想凭借一点浅薄的见识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悲愤地喊出一句“天亡我也”。这句话被很多对当时情况不屑的人当成笑料,也被很多同病相怜的人奉为经典。
上一篇:古代如何剖腹产?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