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月亮与六便士》你怎么看?
便士,月亮,斯特《月亮与六便士》你怎么看?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其实,《月亮与六便士》可以是理想与现实、追求与困顿、精神与物质、神灵与凡尘,唯是而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月亮与六便士》一半敬佩一半讨厌
这是一本被奉为经典的巨作,虽然是一本小说,却能给人带来无数的思考,让每一个人眼中都能看到不一样的斯特里克兰德和不一样的月亮和六便士。
接下来,就以我之眼,来看一看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什么样的思考。
首先,为什么讨厌呢?
无情、冷酷、自私,这三个词在他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一个为了追求理想而抛弃人伦和人性,抛弃世俗一切被称为可以让人幸福的东西:亲情,爱情,友情,金钱,地位,身份,享受等等。都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所以当斯特里克兰德在普世价值观认为的正确道路上突然偏离轨道,为了那个心中的梦想,要去走一条布满荆棘的朝圣之路的时候,除了难以想象就是佩服,这得是多么大的执念才能驱动一个人放弃所有身外物呢?
为了理想,我们真的可以只在乎艺术家创造的价值之伟大而忽略他毫无底线的问题吗?有人说一个艺术家与他是一个混球并不冲突。翻翻历史上,很多有名的人物都有卑劣的一面,所以我们可以赞美他为艺术的执着,为理想的执着,为后世留下的经典传世之作,但不认可他的为人处世,也并不是不可以,不是吗?有才华是真,卑鄙也是真。
如果说对于他的家庭,他毕竟还是伪装了17年,去努力为这个家付出过,但是面对一个在他贫困交加,病危时救他一命的施特略夫时所做出的行为,实实在在就是一个混球。
毫无感恩不说,还破坏施特略夫的家庭。而最后对于为了他而自杀的女人,他也漠不关心。你可以说婚姻如果不在同一频道,那就离婚。他要的是灵魂伴侣,是能够跟他过他想过的日子的女人,所以那个疯狂爱上他,想用柴米油盐禁锢他的女人的死活他怎么会关心?逃都来不及呢。
要说他是个混球,还要问一问,为什么人会对在他受贫困、病痛折磨他时伸出援助之手的人不感恩,反而去伤害?书的后半部分,作者也写到,斯特里克兰德曾跟他透露,为什么勃朗什会委身于他,是因为施特略夫曾在她受尽羞辱丢尽了颜面时搭救了她,她要报复施特略夫。是不是很惊讶,为什么对于救命恩人不是感恩而是报复和伤害?
这就要说说人性的阴暗面了,如果你想与一段屈辱的过去一刀两断,最好的办法就是和曾与你一起参与过那些过往的人一刀两断。而报复的心理可能是帮助他的的那个人,能力各方面都不如自己,反而过的比自己好,还能伸出手来帮助自己,这种扭曲的嫉妒心理,会让人内心不平衡。让人不但想逃离这个人还想要报复,甚至毁灭对方。这从很多恶性案件都是身边人作案就可见一斑,人对于比自己强太多或不认识的人不见得会嫉妒,但对于隔壁邻居或身边的亲朋好友,却会因为嫉妒而产生报复心理。太知根知底,大家本来起点差不多,某天突然发现对方超越了自己,就会心里不平衡,只看到结果,凭什么好运是落在他身上?但不会问,人家有这样的好运都付出了什么?
其次,敬佩,他为了理想选择了离群索居,就像一个半兽人一样活着。
正如亚里士多德说的:从本质上讲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离群索居的个体,要么不值得我们关注,要么不是人类。社会从本质上看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那些不能过公共生活,或者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过公共生活,因而不参与社会的,要么是兽类,要么是上帝。
斯特里克兰德既不是兽类也不是上帝,可是他过上了离群索居的生活,所以只能把他看成介于兽类和上帝之间的个体,伟大的半兽人艺术家。
取舍、权衡、圆滑、世俗,或许正是这些词把我们的人格框定,所以在众生里无法跳脱,而跳脱出来的几个,也为世俗所不容,如果不磨掉棱角就淘汰掉。真正的艺术太需要纯粹,不能被任何的凡尘俗事所打扰。所以当一个人的个性与世界的价值观相悖,那就只能像斯特里克兰德一样,去过那样的生活,去避开与人的相处。远离人,成为一座孤岛。
正面来看,斯特里克兰德给了我们很多的勇气,无惧年龄,勇敢追求自己内心真正想做的事。就像《乘风破浪的姐姐》要传递的价值观一样,无论年龄几何,只要你真的有理想,并为之付出足够的努力,一定会有收获。虽然大部分的人在追梦的路上被现实狠狠的打脸而重新掉入现实的泥沼,但至少体验过不是吗?
最后再来说说,什么是理想,什么是现实?
我们为什么会把追求画画、音乐等艺术称为理想,为什么把当证券经纪人,娶妻生子,赚钱养家称为现实?是因为一个是为自己,一个是群体?还是因为理想的路太过艰辛而追求的人少显得物以稀为贵就称为理想,而结婚生子,工作赚钱是司空见惯的显得平凡而称为现实?
本质上来讲,不就是你想选择怎么活,走哪条路吗?为什么会变成可歌可泣的事?追求和创造艺术就可贵,为生存而活着就不可贵吗?所以这本书也许可以给我们另外一种启示,如果你能够忍受某种生活,那就去追寻,人虽然是群体动物,但归根结底又是孤独的,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所以理想与现实,只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没有高尚与世俗的区别,人之所以觉得煎熬,是因为很多人太贪婪,又想要理想又想要现实。只是某一天,你也想追求理想的纯粹,请一定要守住为人的道德底线。
最后的最后,对于一些大师心中所追求的境界,有时会感觉有点不能理解,如果当世创作出来的艺术,要待后世人类的认知上升到一个境界才能理解,才能被后世追捧喜爱,会不会有一点曲高和寡的悲哀?就如一首歌,是只有那么几个知音能听是为好音乐,还是普世大众都觉得好听的才是好音乐?如果太过于偏离普世大众的审美品味而让这小众的音乐没有传播下去的金钱和能力,对一种艺术来说是好还是坏?有很多的古老艺术在传承的难度中被失去,在曲解中被损毁,到底还该不该继续一味的坚持纯粹?
就像阿朵说到她为什么来参加《乘风破浪的姐姐》,就是因为他们团队做的民族的音乐,受众太少,无力为继,她只能出来赚钱,才能让这份文化传承继续下去。看吧,人生就是两难的,永远在取舍,在抉择,有利弊、好坏、对错,是不是又庸俗了?但就是那么真实又无奈啊!
大师们之所以是大师,可能就是他们追求的是纯粹,是为了成全自己,而不会管他创作出来的东西是不是为世人所接受。我们不能理解,可能从根本认知上就处在不同的层级。正如人类会理会蚂蚁的质疑吗?
上一篇:入职应聘的时候收到了两家公司的Offer,一家是太平洋另一家是中国人保怎么选?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