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读书”和“看书”有何区别?哪个的作用更大?
时候,知识,自己的“读书”和“看书”有何区别?哪个的作用更大?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看书就是走马观花,看看表面的文字;
读书也是引发内心的思考,获益良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读书是注重用心用嘴读,看书注重浏览,一个是一丝不苟,一个是一扫而过,但都是用心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阅如点兵,读似饮酒。
阅是吹角连营,沙场点将。这十万文兵已训练妥当,三军阵前执戈待命,十八武艺任你将军清点。互联网时代的阅,讲究个碎片爆炸,高速快捷,优势是博览百家拓宽视野,劣势是走马观花不得其法。
而读则不然,那是醉汉贪杯,一梦黄粱,忙里偷闲时浮一白。读放翁诗句,如饮塞外胡酒,一斟一酌间豪情烈烈,抑扬顿挫处梦回天山。读诗经小调,如品江南女儿红,关关雎鸠的呢喃声里和衣睡去,用声音沉醉在心底的柔软。
《说文解字》云:“阅,具数于门内也。从门,说省字,有考察,计算之意。”而读,则需要“诵读,吟咏,让琅琅之声入耳萦心。”从这里看,读明显比阅的专注程度更高。阅的要求是浏览检索,而读则是领悟熟记,其实对于不同的内容,我们投入的阅读方式也不同。
像知乎上的故事经历,豆瓣上的影评随笔,新闻客户端的每日推送,大多数人都是以阅为主,一眼扫过,图个新鲜,明日想起时已忘记大半。如体系化的专业书籍,文学作品,则侧重于读。其实不论是阅是读,都只是方法而已,影响阅读本质的,还是你的阅读目的。
如果一个人没有阅读目的,沉浸在碎片化信息的乱花丛里,自以收获良多,不仅没有益处,甚至会危及思考。要知道,互联网上每日的热点是层出不穷的,同一个事件,或许有人讴歌,就有人谩骂。而你面对争执不下的双方,立场往往来源于大多数,缺乏自身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的重度碎片化阅读人群,往往也最容易被来自自媒体的碎片化信息引导。
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其实也是如此,如果只是一味的看而不反思,不花时间对碎片化信息进行总结,思考自己停留在什么层次,需要补充什么样的知识,那么互联网时代的阅读,恐怕也只能永远停留在阅的层面。
我也无意去反对所有的碎片化阅读,存在即为合理,碎片信息的存在,不仅能娱乐人们的消遣时光,还可以便捷快速的了解百家观点,甚至许多自媒体人戳痛点的文章让你拥有共鸣与慰藉。只是,这类只重阅而不重读的阅读方式并不完美,它以浅薄的姿态轻易抛出一个观点,令你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一场宏大的思考和一份深远的情怀,往往不是几分钟的碎片阅读所能赠予。
最可怕的莫过于,你看着所有互联网碎片信息组成的乌托邦,自以为掌握了人生真谛而流连忘返,洋洋得意。其实阅和读的区别差距在哪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在阅读之后能收获属于自己的认知。要知道,在对信息的逻辑背后思考的时间越长,你对世界的理解便越深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断的读书与学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答,这个问题的区别倾向性很明显,这里说的读书,不是用嘴读,而是用心读,所谓的看书,相对的,指的是用眼睛看,而不是用脑子看。
人的信息储存器官,是大脑,大脑才是硬盘和CPU,眼睛只是显示器,嘴巴只是声卡和音箱,眼睛和嘴巴只是接收了书中的信息,却不能储存住,要存储有效信息,还得用大脑进行记忆储存,用大脑来分析计算,才能有效的将信息变成可用的资源。
我目前,正在阅读《聊斋志异》原文言文的版本,并且对其进行现代白话文的翻译,加上自己的读后感,写成读后感文稿、配上音频视频,每天发布在今日头条里分享,欢迎同样喜欢阅读的朋友们关注我,一起探讨关于阅读和写作的感想和收获。
在写读后感的时候发现,《聊斋》的故事中,有些故事是明显有寓意的,这样的读后感很好写,把寓意用大家都能看懂的文字表达出来就好了,例如开篇第一个故事《考城隍》,寓意很明确,足可以考中神仙考试的人,却无法考中朝廷的科举,这就是在讽刺朝廷科举的不公平。
而还有一些故事,没有什么明确的寓意,就是纯粹的故事,这个时候,我就会从故事的写作手法的角度,来谈自己对于写作技巧方面的收获,同样也是读后感,也是一种知识的表达。
还有比较简短的,甚至只有一句话的故事,那么就属于奇闻异事,需要查询其他辅助信息来理解领悟,也就是说,阅读一个读物的同时,还需要额外吸收其他知识和信息。
因此,阅读的目标是可以并存的,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是可以同时给自己带来多方面的自我提升的,那么阅读读的是什么,就是这些前人记录下来的文字,就是经验和知识,是自己提升自我的来源,至于自己真正吸收到了多少提升来源,就看自己实际领悟的内容有多少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