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道德经》言“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果真不仁吗?
圣人,道德经,万物《道德经》言“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果真不仁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孔子讲“亲亲,仁也”,仁是建立在“亲亲尚恩”的道德伦理关系上的。道家的客观规律对万事万物都无所偏爱,只有照自然法则办事的人才会取得好的效果,因此说:“大道无亲,常与善人”。反对人们以道德观念和感情的因素强加到自然和社会上,认为人事的活动要取法自然界的规律。
道作为自然法则是客观的、无意识的,因而也是无私的,公正的。天地既生万物,又杀万物,将万物视同刍狗一样不予感情上的爱憎,这和社会上人的道德观念很不相同。
道家之仁为大仁,“大仁无亲”,故能一视同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圣人当然有仁,没有仁,如何能成为圣人。圣人是与天地一样的运作方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言“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还得提前面那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我们都知道,《道德经》一个核心思想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应该追随天地的法则,圣人更应该是如此。所以,圣人不仁,是遵循天师的“教诲“,无可厚非。那天地果真不仁吗?”仁“一通常表示博爱;在道德经第九章中,也提到仁,与善仁,这里的仁,有给予的含义。综观仁,就是施恩了。天地不仁,也就可以理解为,不为万物特意地施恩;圣人不仁,不为百姓特别地施恩。为什么呢?我们可先反着来想,如果都施恩了,万物、百姓会是怎么样呢?随便举些例子,小孩总是宠着,年轻人总是惯着,成年人总是关照着,中老年人总是闲着,久而久之,会是一个什么状态?恐怕大家都会想到答案。人生不经历风雨,怎么可以见到彩虹。天地不仁、圣人不仁,更深刻的含义是:营造、坚守万事万物生存环境相对”公平“,这样更有利于万物、百姓充分发挥其主观的能动性,溺爱终归会伤害到他们。这样的不仁才是对万事万物的大仁。
道德经最后一章,又提到与,”既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似乎与前面主张”不与“有矛盾的地方。我的理解是,这里所说的”与“,不能完全等同于”仁“。其中的含义,是表达天地的”不害“,圣人的”不争“,与前面的所述,不在同一个层面上,正如最后一句话所说的那样:”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道法自然,圣人要学习自然、比照自然,自然仁不仁圣人就仁不仁,自己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个人认为,圣人,是,替天行,道,的,载体,要是圣人不仁,不真心实意的去,替天行,道,那么,百姓,只能,成为,猪狗,稻草人,扎人,人形,任其,主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由老子西去无踪看,未必曾在官府内工作过,反有苦修行避世者特征,因被拦下迫写经的。
这样确定后才可理解设题提问。
即,见权势烦感,从而才责圣人满口仁善爱忠信义,本身不劳而享供养的真面貌。
讥救世主口说一套以惑民,行动与匪抢劫民财物供自享乐完全一样。
这就是吃着民产品,用着民产物,口里教化着愚民民众以开民智能,同他一般样。这种高高在上态,下面的都是刍狗了。即圣人及随从教化愚民现象,且无圣人万古如长夜没一丝希望的光亮了。真实里没圣人处的民可分吃享多些食用物的,国外没这号人,其人活得廷好的,比中国强点,由是西去无踪。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